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前所未有的强大,也可以前所未有的懦弱,两者之间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所抱有的固执。——题记
“最美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把四月描摹了个干净,让后人词穷且佩服。四月,暖阳温煦,浅草莺飞,春柳细嫩柔顺,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柔软的。潜居于英国乡间一隅的哈罗德和莫林同样沉浸在这样的好天气当中,而这一天注定不能够继续平凡,因为一封来至贝里克郡的来信,署名——奎尼· 轩尼斯。
于哈罗德的妻子莫林来说,哈罗德的出走颠覆了她对哈罗德一贯的认知,同时也唤起了她对于爱情的自尊心。
于哈罗德而言,去看望奎尼· 轩尼斯这件事,已经不再需要给它按上任何名分了,这个举动已经成为他这一生活着的全部意义所在。
《一个人朝圣》这部书,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庞大的故事背景,甚至没有强有力的故事枢纽,却迎来了无数好评。
作者乔伊斯·雷萩是一位英国资深剧作家,她一生都在从事写广播剧本,一写就是二十年,舞台剧界也不缺她的身影,获得了无数好评的同时也拿到了无数的剧本奖。
我们都知道舞台剧对于参演人员以及布场设备的要求都很高。因为它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的,不存在后期加工与剪辑。所有的表现形式都要被赋予一定的真实感,包括场景的带入,演员情绪的把控,对白恰到好处等等。具备了这些才算的上是真正的舞台剧。舞台剧的成功也是很微妙的,它存乎于整体也苛求于细节,而起到根本主导作用的则是剧本的优良程度。
我们现在如果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影视演员的演技好与坏的话,都会追溯到他参演的角色,从他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入手去考究他表演水平的高低。但是很多非常优秀的演员所参演的影片,却被观众一顿痛批,说到底还是剧本的问题。
不难看出,乔伊斯·雷萩,二十载的剧本创作,让她对于人的行为、动作、心态以及种种挣扎与思考,怎样能更好的把这些细微东西放大,让人们能够有代入感的这种把控力是相当之高的。
所以《一个人朝圣》这部书里的故事是简单的,人物关系是简单的,场景更是简单的。这些简单的角色与场景,经过时间的嵌入,经过思想的梳理,再经过微妙的排列组合,所构筑出来的却是一个不简单的历程。这其中的一草一木都裹挟着哈罗德的思考,每一个遇见的人都是为了凝练哈罗德的这份意志而刻意安排,每一次写信,无论信件寄给了谁,都是一次旧与新碰撞产生出的结果。
六十几岁的哈罗德决意踏上征程,并不是为了弥补这六十多年来生活中大部分的不满意,而是奎尼· 轩尼斯曾经在他身上留下的记忆,足以让他相信所有的事情只要去做了就能变得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去做了,这就是他上路的动机。
哈罗德的一生平淡无奇。很平淡的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来默默退休。期间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的走或者来,都对任何人造成不了丁点影响,也不会留下丁点印象。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显得格格不入,他没有要打破四周壁垒的欲望,更没有要融入他人生活圈的奢求,就这样平淡的下去,去尽每个时间段生活赋予他角色的义务,以此来安度此生。
生活的要求远比他想想的要高的多,生活要求他去讨好老板,要求他去把父亲这个角色扮演好。而他就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面对老板,面对儿子戴维,他没有可供输出的想法与对白,只能笨拙的生硬的做一些印象中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当一个人平淡到这种程度,生活中所有的不美好,所有的不尽人意,与这个人进行比较时,就没有了明显落差。所以对于戴维的死,我们在哈罗德身上看不到那种丧子的悲痛所表现出来的痛感,就算有也不够彻底不够强烈。而这部分彻骨的痛却能在莫林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说莫林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神情都是对于儿子的死的不甘心以及痛心。这也是作者在塑造人物角色,塑造人物感情时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
莫林作为哈罗德的妻子,他们之间是有感情存在的,甚至爱情在他们之间从未退却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长会弥漫出一种因为儿子去世这件事变相的滋生出来的不和谐感。这种氛围让人觉得莫林跟哈罗德之间的感情已经有了隔阂,甚至已经消退了。
其实不然,他们之间的感情只是隐藏在了生活的表象之下,丧子后的悲情之中,不被人所察觉而已。从哈罗德上路的那一天开始,被藏起来的爱情就跟着哈罗德前行的脚步一点一点浮了出来,直到见到奎尼后,站在她的墓碑前,爱情在才恢复到本来的样子。
我们主观上定义的爱情,往往是热烈的也是决绝的,甚至放个屁都得泛着光,转个身也会不顾一切,而这个时候的爱情尚且年轻。
成熟的爱情则是分开后绵长的牵绊与忠守,在一起时闲庭信步的不孤独,而莫林对于哈罗德的爱正是这种。
莫林是最了解哈罗德的一个人,他甚至爱上了哈罗德。
哈罗德像不了解别人一样,不了解莫林。但是他遇见莫林的时候,却拥有了他这一生都不能够再次拥有的勇气,他用这难得的勇气为她跳了一支舞,舞罢,他们相拥热吻感受爱情的炙热。
命运就这样悄然而至,两个年轻人的归宿尘埃落定。
日后的生活里,他们之间始终如一,也只有儿子的去世才撼动了婚姻的丝毫。
说明他俩第一次遇见的时候,莫林不仅看到了哈罗德足够爱自己的勇气,同时还看到了勇气背后的平淡,而她依然选择与他相守一生。
哈罗德从出发那天起,所到达的每一个地方,见到的每一个人,他们之间的每一句对白以及哈罗德的每一个神态,都是对于出发前的哈罗德的一种弥补。这种弥补是生活对他的亏欠,也是对自己这一生所过生活的忏悔。
从决定开始,从路过开始,从遇见开始,从离开开始,每一次的交集,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能引起他前所未有的思考。他的身体沉眠于生活与现实的威压,而他思想实现了贯穿整个人生的飘荡。
他越发坚定的朝着贝里克郡前行,他相信奎尼· 轩尼斯能够看到现在的自己,能够为他的明悟与改变开心,因为奎尼· 轩尼斯在他这一生中扮演的角色仅次于莫林。
书中对于奎尼· 轩尼斯的描述,几乎都是以哈罗德为主体,从侧面去勾画了一个精干、务实、善良的角色。而她对于哈罗德的意义,也正是对哈罗德这种不被认可的平淡很好的救赎。
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因为存在既有意义。
奎尼的出现以及后来她的病逝,牵动了哈罗德的整个人生,也是故事的立足点,一切因此而起,一切别有意义,无论多么平淡的人生,都会被细枝末节的生活唤醒最原始的欲望,哪怕渴望,哪怕倔强。
这一切如此美好,正如书中所说,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真好。
好像命运刻意安排一些人有了交集,让他们迁就于彼此的生活,并立下规定,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值得被原谅,都值得被善待。后来为了让这一切看上去公平一点,便为这段相遇放入了些许感情,从此有人为了友情奔走,有人为了爱情厮守,有人为了亲情牵绊了一生又一生。
他说:“我愿意这样。”
那么这一生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