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朋友在地铁站聊了一个小时,我俩本来是要去乘坐不同的地铁线路,结果过了闸机后,就在那人来人往的进站口讨论起朋友最近的烦恼:他有很多设想,就是无法行动。Why?他说,很多时候道理他都明白,但是在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即脑子里出现的各种”但是...“。同时,由于没有成功体验,让他更没有动力去改变现状,最后他还提到自己其实很追求完美,而这也束缚了他的行动。我也困惑:明明认识到了,为什么无法行动呢?
今早再读《深度改变》,让我恍然大悟,原因是我跟他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我无法理解他的痛。人的思维有两类——“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认为命由我定,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努力比天赋更重要。这类人在困难面前意志力坚定、甚至百折不挠、不惜多方寻求解决方案。让我想到电影《哪吒》树立的不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吗?正因为有这样的倔强,才不会听天由命、即使知道自己的宿命也要放手一搏,终究获得新生。
同时,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问题也会保持乐观和积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调试、改进和优化,每一次都会更完善一些。同时,我想到自己、反观自己的人生轨迹——读书升学、毕业后找工作、职业发展,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教育,也不知曾遇到多少困难和失败,我仍执着地一路走来。我以前把它归为自己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即使在失败了、伤心难过之后,又会继续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去找原因、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僵固型思维——遇事容易抱怨社会和他人,将原因归结于难以改变的局面或情形、不做更多的努力。同时,会表现出“完美主义”的特点,希望自己一切完美、任何一方面都是100分,如果不能将事情做到完美,或者有失败的可能性,宁愿躲着不去做。与我的朋友所描述的状况一样。
读到这,我突然理解了朋友的痛苦:他已经看到了问题症结,却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担心失败而通过各种”但是“给自己不去行动的理由,却又无法行动而愈发让他痛苦。
我反思,为什么我之前不能像今天这样去理解他?因为我跟他的思维模式不同!我没有体验过那种思维方式带来的痛苦,当然不能感同身受。正如早上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句话“纠结过,你才懂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