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当代学前教育网:
1.选择式提问,避免直接命令
不要说:“快点把玩具收好!”
可以说:“先收小汽车还是积木?”“我们一起收快,还是你独自收快?”“像小蜜蜂快收,还是乌龟慢收?”
核心:给孩子选择权,减少抗拒,增强掌控感。
2.角色代入,激发责任感
不要说:“你为什么总不把书放回去?”
可以说:“图书管理员会怎么做?”“书会希望自己待在哪儿?”“愿意当图书小管家整理书架吗?”
核心:代入角色,提升自豪感与责任感。
3.利用 “期待” 心理,减少对抗
不要说:“你这样做不对,快改!”
可以说:“你讲道理,一定能想更好的办法。”“老师相信你,我们一起试试?”“上次做得好,这次也可以!”
核心:契合孩子期待,主动调整行为。
4.“神秘感” 引导,激发好奇心
不要说:“快去洗手!”
可以说:“洗完手会变香,要不要试试?”“水龙头里有精灵,喜欢干净的手哦!”“比比谁的手最香最干净?”
核心:借助 “秘密”,驱动孩子主动探索。
5.逆向激励,激发竞争心理
不要说:“你怎么还没收拾好?”
可以说:“10 秒内收好,开始计时!”“数到 5 前能收拾完吗?试试!”“能比昨天收得更快吗?挑战一下!”
核心:任务游戏化,提升配合度。
6.情绪共鸣,降低抵触
不要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以说:“你很伤心,需要抱抱吗?”“愿意跟老师说说发生了什么?”“换作是我也会难过,一起想办法!”
核心:先共情再引导,让孩子接受安慰。
7.用 “假设” 调动思维,自主找答案
不要说:“你不能这样做!”
可以说:“大家都这样,会发生什么?”“别人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你当小老师,会怎么提醒同学?”
核心:引导自主思考,培养规则意识与责任感。
8.“夸别人”,触发主动模仿
不要说:“你怎么还不吃饭?”
可以说:“XX 吃得棒,身体会更强壮!”“XX 吃得又快又干净,真厉害!”“XX 吃完有力气玩游戏啦!”
核心:利用模仿心理,让孩子主动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