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年会顺利结束,心里仿佛一颗大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会议里知识点、创新点密集,够我好好消化一阵子了,吸收借鉴,理清思路,为来年工作做准备。
我的工作与整理收纳有关,在家里的大部分家务也与整理收纳有关,所以这两年比较关注整理、收纳和断舍离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实践,家里确实比之前整洁有序了不少。
上周看了一本书,《爱上收纳—井井有条又热气腾腾的家》,又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
书里讲了一个笑话,说房间干净有条理的人,找起东西来就像程序员,设置好运算模式,输入“袜子”,得到“柜子第二门上面第三层”,偶尔出个漏洞,稍微修正一下就找到了。而房间乱的人,找东西都像大侦探:“以我当时的心境,会把钱包放在哪儿呢?”“按常理是扔在卧室了,可这一次我会不会不按常理出牌呢?”
哈哈!这描述的也太确切了!我之前就是每天当侦探的那个人,每次找东西都变成了个临时任务,自己完不成还需要家人来帮忙的那种………
读完本书,我似乎找到由“侦探”进化为“程序员”的方法了。
书中说:
从空间出发,也就是发现“这地方空着”,只是收纳的最初级。
从物品出发,开始观察“我有些什么东西要收纳”,你就前进了一大步。
而真正的终极收纳,应该是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真正的收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场永不终止的实验,需要根据使用需求的变化不断做出最适合的改变,直到变得最适合当下的状态,一切只为无限接近那个“让家里每个人都能舒服自在”的目标。
读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放弃了“只要收纳整理好就再也不用动”的空想,还有就是不要以“每时每刻的整洁”为目标,不要不停地跟在家人屁股后面收拾,这样很容易产生“气馁”“怨气”等负面情绪。
还有就是,让我意识到断舍离不是整理的起点,而是整理的终点。它也不是整理的标准答案,确切地说,它只是我们可能走到的终点之一。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是一种高级的自我修行,是一少部分人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的状态。
我目前还远远做不到把看了一半却再也读不下去的书舍弃掉,把买回来没开封却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家用电器处理掉,也不必逼自己去做这种艰难的决定。
我目前需要做的是把家里没用的东西(发黄的衬衫、写不出字的笔、有裂纹的碗、过期的药和化妆品、各种包装盒塑料袋………)清理出去、把有用的东西一一分类、定位就好。
把每个物品分类、定位之后,每周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周日下午)进行整理归位。当然了,平时也要慢慢引导家人养成用完随时归位、保护整洁环境的习惯。
改变先从自己做起。首先要遵循的是以下两条规则:
一是“俄亥俄规则”:只经手一次。
就是一旦你拿起了某样东西,就应该放到属于它的地方,或者送去回收,或者扔进垃圾箱,或者物归原主。比如,从厨房拿了剪刀用,那么用完了先放回去。回家要洗脸,眼镜不能随手放在洗手池边上,应该给眼镜“找个固定的家”。只有物归原处,下次找东西才容易找到,否则会陷入找不到东西的死循环。
这就要求为家里的每一件物品进行定位,现在比较困扰我的是家里没有放“次脏衣”(穿了一次但是不脏还能再穿几次)的位置,下班回来的外套、包包也没地方悬挂。还需要想想办法解决。
二是有始有终规则。
去食品店买东西也包括回来把它们放好,洗衣服也包括把它们叠起来放好,洗碗也包括把它们烘干放好。一项工作完成一半就放下,这会增加拖延和杂乱,很快就会变得让人难以承受。
这一点我也经常做不到。我有时洗了衣服,发现阳台上的衣服没有收,于是先取下来,放沙发上,晒好刚洗的衣服,就走了。
有时东西买回来后,我可能随手就放桌子上了,过一会儿有空了再收拾。
早上给孩子换掉的衣服随手放在床上,想着有空了再整理。
有空了再收拾,是我脑海中经常浮现的念头,可是真的有空了,我可能又在看手机或者忙别的事了。
不仅在家里,工作上也要尽力遵循这两条原则(有时确实身不由己,在做某项工作时常常有突发情况打乱节奏),归还过来的档案要及时归位,整理工程档案时就先把文书档案放一边,每天下班前花十分钟时间进行整理、归位。
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做,往往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