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
举个通俗的例子,说明一下什么是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在实务中如何应用。 比如,楼下张大爷开了个煎饼摊,每天能有五百块现金流入。张大爷看生意不错,想再买个小面包车进货,把生意做大。 买面包车需要七万块钱,找银行借吧,银行嫌张大爷一个老头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抵押,怕他跑路,而且这么小额的贷款没什么搞头,不愿贷款。 隔壁老王看张大爷发愁,就想了个办法: 你看,你现在一天能有五百块流入,一个月的现金流就是一万五。要不这样吧,我明天就掏给你七万块,未来五个月的赚的钱就直接打我卡上,也即是说现金流就归我了。 其实老王自己也没钱,但他找到了李二叔宋三婶,说我找了个好项目,你们来投资,只要一次性把钱投给我,每个月都能返本金和利息。 邻里们有些担心,说你又不是开银行的,怎么能保证按时还钱?老王说,别担心,张大爷每个月赚的钱都会给我,再说了,张大爷儿子在城里打工,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就算张大爷赖账大不了找他儿子要啊! 有人知道这个收益是要靠张大爷卖煎饼赚出来的,问万一煎饼不赚钱了咋办,张大爷自己出来说话了,你们投资的保证书啊,我也签一张,投资一万块,要是赔钱了,先从我这赔,优先保证还上你们的钱! 老王筹到了钱,给左邻右舍都写好了按月付收益的保证书。张大爷接过钱,高兴地买车去了,生意一天天红火下去,赚到的钱每月打给老王,老王又把钱转给拿了保证书的人,当然自己也雁过拔毛留了一小点。 这里煎饼摊产生的现金流,就是基础资产。 老王写的保证书,就是资产支持证券。 万一张大爷赖账,他儿子拿自己的钱出来抵债,叫外部增信。 张大爷自己也投一万块,煎饼不赚钱的话先从那一万块里亏,也就是自己持有了劣后级,其他投资者持有的是优先级,这一过程叫内部增信。 老王干的活,看着好像是空手套白狼一样,其实就是投行。 邻里们知道只要拿着保证书就可以每月收到钱,于是手头紧的时候就把保证书卖出去抵钱,这样一来证券就交易起来了,大抵如此。 那么,这个玩法会不会出问题呢? 假如,村头赵大麻子看乡亲们买卖保证书不亦乐乎,想到个主意:既然拿着保证书就可以每月收到钱,要不然我再搞点钱来买点保证书,再拿到别的村,给他们说这东西拿着能挣钱,保准能卖出去。 赵大麻子自己没什么钱,于是他也想办法动员乡亲们给自己投资。刘大麻子说,我这里有个好项目,我要去隔壁村卖老王印的保证书,大家来捧个场,赚钱了我每月给你们收益。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里能赚钱的保证书,其实和之前能赚钱的煎饼摊一样,也是”基础资产“,都能产生现金流。 摊煎饼产生的现金流,成为了持有老王保证书的收益,而去隔壁村卖老王保证书收益带来的现金流,又成了赵大麻子保证书的收益。 然后还可以继续一层一层往上套。 有一天,城管来了,把张大爷的煎饼摊砸了,张大爷的儿子在城里嫖娼被抓进监狱了,没有现金流了,老王印的保证书成为废纸,没有收益了,于是赵大麻子印的保证书也成了废纸。 这些废纸,就是08年压垮雷曼兄弟的”衍生品“ 这个平静的小县城,就这样发生了由一个城管引发的金融危机。 简单用一个图说明这个煎饼摊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实际上是信贷违约所导致的流动性危机。
要了解次贷危机,还是要从次贷危机前的情况说起。
起初如果美国人要申请购房贷款或者信用卡或者购车贷款,放款机构都会进行较严格的审核程序,毕竟借出去是自己的钱,而且是较长期的借款(尤其是车贷和房贷),有违约风险,放款机构会对申请人做一些调查(比如收入情况、是否有配偶等背景调查),并且在放贷后会持续跟踪贷款的还款情况,这些都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申请到一笔贷款是有一定门槛的,当然,违约情况也维持在一个可控范围。
直到美国金融行业开发出了一个ABS(Asset Backed Security)的产品,这是美国金融创新的一部分,它实际上是将现有的资产做了证券化,让其可以自由交易。有了这样的产品,银行便可以将手中给客户的信用卡贷款、车贷、房贷打包后直接出售,这样一方面改善了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手上有了现金),另一方面将信用违约的风险转嫁给了资产购买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给客户A一笔3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约定20年内还清,假设到期后连本带息共需归还35万美元,银行通过ABS产品可以将这笔贷款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当然,以一个低于35万美元的价格),这样银行便拿到了现金也转嫁了贷款违约的风险,买方也已一个较低的价格买到了资产,在不违约的情况下等着客户归还本息即可盈利。
这样的金融产品固然可圈可点,交易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客户拿到了贷款,银行不仅放款成功有盈利,风险也得到了转嫁,买方也已较低的价格拿到了资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最初放款机构的风险偏好被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也就是放款机构开始放松贷款审核、降低门槛(因为放款后就能将风险转嫁掉),于是更多地人可以申请到贷款,即便是那些没有偿债能力的人,部分机构甚至可以帮助购房者0首付购房,房价上涨,泡沫便这样形成。
投资银行(高盛、大小摩这些金融机构)在这样的链条中担当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他们将放款机构的资产买过来,打包成CDO(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s,抵押债务,实际上就是ABS产品),卖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包括各种主权基金、养老金等,当然,这些投资者也不傻,也不会轻易就购买这些产品,于是投资银行便找到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为产品做评级(在金融行业,资产所对应的风险是定价中的重要考核因素,风险越高收益就越高,反之亦然,评级便是资产风险的一个重要量化参考指标),到最后基本上给评级机构一些钱(次贷危机前的几年三大评级机构的收入也随之暴涨)再做一些沟通便可以拿到3A评级(和美国国债的评级持平),这样,投资者便可以“放心”投资喽。当然,投资银行的人何其聪明,他们知道这些CDO肯定是toxic assets(有毒资产),他们甚至在邮件中将这些资产称为“piece of crap”(一堆垃圾),于是,他们便给这个产品买保险(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这个产品就是保证在信用违约发生的时候由保险公司负责给投资者偿付收益(投资银行转嫁风险),完美!!
但是,光有这些问题还不足以导致08年的次贷危机,还有另外两个因素: 1、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什么杠杆率?打个比方,我手上只有2000块钱,我将1000借给了A(假设到期还1100),在A还没有还钱时我通过CDO将A的1100还款义务卖给了B,拿到1050,然后我又借给了C 1000,然后卖给了D,在这个案例中,我手上最后只有1000块现金,但是却产生了3000块资产(1000现金+A的1000+C的1000),于是我的杠杆率变成了3,B和D的业务是我的负债,我有偿付义务,那么如果A出现了违约(即1/3的资产违约),则我手上便只有1000现金+C的1000,刚好够付B和D的钱,如果A和C同时违约,我便破产了,即资(资产)不抵债(债务),当杠杆率越大的时候,风险越大,想象一下杠杆率是30倍,只要发生1/30的资产违约或者缩水,便破产了。在最高时期美国投行的杠杆率达到了33倍,即3%的违约或资产缩水就可以使公司破产;
2、保险机构的承保策略。一个大的错误都是由若干个小的错误造成的,美国保险机构的承保策略就是另一个错误所在,一般情况下,保险只卖给资产的所有人,比如我给一栋房子买保险,那这栋房子一定是我自己的。但是,美国的保险公司允许为别人的资产买保险,比如A买了房子,现在B也可以为A的房子买保险,当A的房子受到损坏,根据B买的保险条款,B也能拿到赔偿,相当于赌博。正是因为这样的策略,到最后各大投资银行在明知道CDO会出现大面积违约的情况下,开始大力买入保险公司的CDS,这样在出现违约后就能从保险公司拿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破产!!所以我们看到,当美国政府批准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后,很大的一笔钱到了保险公司账上后直接汇入了各投资银行的账户里,这就是CDS惹的祸!!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住房贷款出现大量违约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事了,雷曼兄弟旗下的基金遭到大面积赎回,市场也出现了针对雷曼兄弟的挤兑,股价暴跌,很快便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就是手上没有钱了),其他的金融机构(如美国银行)也都在计算一旦雷曼破产自己也会不会跟着破产(各金融机构都会相互之间持有资产,如果其中一家破产,则这些资产都无法尽数收回,加上一些可能的不良资产拨备,也会间接地影响其他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
纵观整个危机,各个环节都埋下了问题的种子,带来的问题也是整个金融系统的问题,金融监管机构难辞其咎。所以在金融危机后巴塞尔资本委员会就针对次贷危机发布了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些指标,这当中最重要的便是LCR(Liquidity Coverage Ratio)和杠杆率(Leverage Ratio),鼓励金融机构配置评级较高的国债和部分企业债,以更加量化和主动的方式管理自身的流动性。
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看一些纪录片,网上有很多,《Inside job》等,讲得很全面。
票据
老王的包子铺生意太好,人手不够用了。听说老陈在卖「包子机器人」,可以直接做各种馅儿的包子,很感兴趣,于是决定买一点。问题是老陈的机器人不但贵,一套200万,而且交货周期长,订货完要半年才能交货。老王和老陈就付款时间和交货时间产生了分歧,老王说我不可能半年前就付全款半年后再交货,这么多钱呢利息也不少;老陈说你怎么保证你半年后一定会付我钱?合同签完你破产了我也亏啊。 于是两人找到银行,银行可以提供金融服务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商业票据。老王抵押200万(或者一定资产)给到银行,银行冻结60万的保证金,并且为老王开出一张「银行承兑商业汇票」。所谓银行承兑,就是以银行信用承诺到期见票兑付。老陈可以不相信老王到期无法付款,但是总是相信银行一定会付钱的。这样,就以银行信用做担保,完成商业贸易背景下的远期支付。银行提供此类服务,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此为赢利点一。 再说老陈拿到一张200万的商业票据,有点干瞪眼。这票虽然值200万,但是要6个月之后才变现。怎么办呢,老陈有两个选择:其一,称之为背书转让。是说老陈和老李有一份别的生意要做,正好要付200万,于是老陈在票据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背书),将这张票据给到老李,可以算付了200万给老李,这样,老陈就可以问老李拿货了。以上,就是商业票据的支付属性。 老陈的选择之二,称之为贴现。是说老陈不甘心6个月之后拿到钱,愿意亏一点利息,将票据贴给银行,或者担保公司,或者票据公司(参与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以下统称银行),并且立即拿到钱,比如196万。银行拿到票据,等着6个月之后收200万,以196万的资金占有量6个月赚4万的利息,此为赢利点二。这样,以老王抵押的资产与三分之一的保证金,造就了老陈196万的现金流水,这就是票据的融资功能。可以理解为,银行放了一笔6个月短期贷款,由于票据有银行信用作保见票即付,风险较小,利润又不低,银行愿意做。老王和老陈满意了,现在这票到了银行的手里。别急,还没完。银行A办理了票据的贴现业务,以196万的资金占有6个月赚取4万的利息,这当然是一笔赚钱的生意。可是,出于某种理由(比如希望加快资金流动,或者流动性紧张等等),银行希望尽快收回这笔现金。于是银行A找到银行B,说你看这1个月多又过去了,我这边有张票,5个月之后可以拿200万,我现在197卖给你,你5个月之后赚3万吧。这里,银行A以196万的资金占有量1个月赚了1万的利息,又可以去找别的票据贴现了。银行B正好流动性充裕,于是也愿意促成这笔生意。但是……银行C知道了这笔生意,联系银行A说我愿意出197万5000块来买你这张票,A一看这多赚5000呢,于是就卖给了C。这种票据转让,称之为转帖现。票据的买卖转让是市场化的,其利率是市场决定的,票据的买卖双方会基于票据承兑人的信用资质、金额、期限等要素做出交易选择,最后赚取的都是点差。同时,也满足各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的管理的要求。有的银行短期内钱太多了放贷不出去,可以买点票据放着赚取点差。有的银行短期流动性紧张,就卖出票据套现。这样,票据就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