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引路人
暮色漫进窗棂,台灯在桌面投下一方暖黄的光晕,母亲正执一支红笔,在我的作文本上细细批注。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声似春蚕食叶,又像细雨叩窗。她垂首时,鬓边几缕泛着银光的发丝,在灯光里漾起温柔的涟漪。望着这一幕,心底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原来,这位始终站在我身后的母亲,早已用岁月织就的温柔,成了我人生路上最明亮的引路人。
母亲的引导,是儿时书桌前化繁为简的智慧,藏在耐心编织的时光里。小学时,数学应用题于我而言,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一次,面对“鸡兔同笼”的难题,我攥着笔杆冥思苦想,最终却因毫无头绪,赌气将作业本摔在地上,眼泪不争气地砸在书页上。母亲没有责备,只是弯腰拾起本子,用温热的手拭去我脸颊的泪痕,转身拿来几枚硬币和纸杯:“你看,硬币当小鸡,纸杯当小兔,咱们数一数它们的‘脚’,说不定就能找到窍门啦。”她指尖轻摆,将抽象的题目化作生动的场景,那些曾让我头疼的数字和公式,竟在她的讲解中变得鲜活起来。从那以后,每当我被难题困住,母亲总能用这样温柔的方式,为我拨开迷雾,让我懂得:成长的路上没有解不开的结,只有没找对的方法。
母亲的引导,是挫折来临时化作星光的鼓励,落在我迷茫的征途上。初中时,我满怀憧憬地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为了这场比赛,我在教室里反复练习到暮色深沉,从语气的抑扬顿挫到手势的起落开合,都力求完美。可真正站在台上,聚光灯下的我却突然大脑空白,忘词的窘迫像潮水般将我淹没,最终只能狼狈退场。回到家,我把自己锁在房间,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笑话。房门被轻轻推开,母亲坐在我身边,没有说空洞的“没关系”,而是说起她年轻时学骑自行车的往事:“那时摔得膝盖全是淤青,疼得站不起来,可心里总想着‘再试一次’,最后竟也骑得稳稳当当。”她的声音像春风拂过湖面,荡开我心头的阴霾,“一次跌倒不算失败,能从跌倒的地方看清路,才是真的成长。”在母亲的鼓励下,我重新梳理心态,总结失利的原因,后来再次站上演讲台,虽仍有紧张,却从容地完成了演讲。是母亲让我明白,挫折不是路的尽头,而是让我们学会更坚定地前行。
如今,我已能独自跨过成长的沟壑,从容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无声的指引。她从不用严厉的话语催促我奔跑,而是用耐心作灯,用鼓励为光,一点点照亮我前行的路,教会我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母亲就像春日里的细雨,夏日里的清风,悄悄浸润着我的岁月,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引路人,让我无论走多远,回头时总能看见那束为我亮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