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保新规即将强制执行之后,双休制度的全面常态化也大概率会贯彻落实。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彻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今年两项重大政策的调整,都指向了同一目标。
首先是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自9月1日起,社保缴纳将进入最严执法时代。无论员工以任何形式承诺自愿放弃社保都不具备法律效力,法律强制规定,企业必须依法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保,包括灵活就业者,否则员工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N倍月薪赔偿,追诉期长达3年。
其次是3月份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不仅重申了不得违法延长工时,更强调将对用人单位休息休假制度实施常态化监督,这就意味着未来监管将会高频次介入企业的用人管理,以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能得到实质性的保护。
这两项政策看似独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这两项政策的深层用意都在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居民消费。
无论是强制社保还是强制休假,从实际效果层面来看,都是在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而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将会精准的淘汰掉那些无创新、无壁垒、无技术的血汗工厂。这些工厂长期依赖规避社保和延长工时来降低生产成本,靠低价商品抢占市场,挤压了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
此外,国家要求将2亿灵活就业者也纳入社保体系,能够显著降低其医疗养老的后顾之忧,有助于释放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
由此可见,强制社保与强制双休,共同构成了产业升级和刺激内需的关键支柱。
这种制度性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的工业化历程早已证明,当产能扩张遭遇到外需饱和时,提升劳动者收入与增加闲暇时间是破解内需不足的核心手段。比如说,1914年,福特汽车带头将工人日薪从2.3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日工时从10小时减至8小时。此举非但未拖垮企业,反而因工人获得消费能力与闲暇时间购买汽车,使公司利润翻倍。这一模式在日韩经济的转型时期同样得到了验证,当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时,提高劳动者待遇和缩短工时是激活内需的关键举措。
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我国当前也在面临类似的转折点。如今的外需市场渐趋饱和,欧美购买力减弱叠加上贸易壁垒,迫使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外转内。
激活内需的要点就只有四个字,有钱有闲。不光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要保障他们能有时间出门消费,这样才能形成由收入增长,到消费释放,再到扩大生产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双休的常态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服务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是,服务业的繁荣,高度依赖于民众的闲暇时间,倘若老百姓们长期处于早出晚归的忙碌状态,谁还会去商场景区门店这些业态里面消费?周末有点空可能都要用来补觉了,然后一年就集中在五一十一这两个长假里外出消费,然后被扎堆出行的人群搞得一肚子火,恶劣的消费体验进一步抑制消费的意愿。
因此,只有系统化的保障休息时间,才能为服务业创造稳定的需求。
社保的强制落地已经彰显了国家重塑经济模式的决心,而双休制度的推进将是这一链条的必然延伸。过去数十年以产能扩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已让位于以消费激活为导向的新阶段。双休的常态化估计很快就会彻底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