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勋的《孤独六讲》,和看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总能带着我看到一片更开阔宁静的原野。它们像故乡的青山稻田一般清新明净,涤荡心灵。那些沉积在我记忆深处的传统意识逐渐在瓦解,它们如同蛇,在一定的时期里开始脱落。【蒋勋的《孤独六讲》带着我追寻着过往的踪迹,然后奔向一个比昨天更宁静的世界。】
一、情欲孤独
透过蒋勋的情欲孤独,我发现无论学历的高低,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人们,他们的观念深受2500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着。蒋勋曾问母亲,“敦伦”这个词的意思。母亲觉得羞于启齿,说了句:小孩子问那多做什么。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还有曾经阅读的一些文章。
(1)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切是讲生理课,介绍人体的生理发育。但生物老师没有讲,只是告诉大家说,这节课大家自习吧。那时候对于书本上写的知识,大家都是冲满好奇却又害羞的。我记得初次来潮时的那种心情,忐忑不安,羞于找母亲要一片卫生棉。直至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才发现。但她没有告诉我这种生理变化的原因,以及要注意什么,但露出一种隐秘的微笑。
(2)有一次,我在一本杂志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半夜你与老公在做爱,突然发现小孩在旁边醒来看着,你会怎么解释?(额,这个问题我想有家庭小孩的人可能都有遇见过吧。)
在传统的思维里,性是不洁的,不值得讨论,不值得研究。因此,当我们提起它的时候,人们会以异样的眼光看着你,那眼神里充满质疑,仿佛就在那一瞥之间你变成了一个猥琐之人。
所以我们压抑着自己对身体的变化的好奇,所以在大学校园里,夜深人静有一群燥动不安的心一起关上灯盖上被子看A片,所以一大批一大批未成年少女频频出现到医院做人流,甚至报纸上经常报道女厕所里的遗婴……
我想,如果我以后有小孩,我会尽力去冲破这些传统观念的牵拌。告诉我的孩子关于发育、关于性、关于成长的这些事儿。
二、伦理孤独
浮现在脑袋瓜里是这些字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候这些流传千年的道理和规矩像一些无形的枷锁把一个人活活禁锢。尤其是对女性来说,现在不免还有些人娶妻就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甚至为了生一个男娃,不惜让女性一次次堕胎。虽然历史的年轮已经迈进了21世纪,但难免有些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女性,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低。在她们的意识里,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天经地义,甚至会因为生女娃而自卑。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年在龙岗,我同桌给以前的朋友打电话,碰巧她朋友在医院刚生完小孩,她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唉,生了,是个女娃,还有生第2胎。我当时听完内心很不是滋味。在我成长的乡下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尤其是,当一个男人在外找了女人,左邻右舍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要是女人出轨,邻里邻外,眼不得用唾沫淹死她,而且这事就会被传得沸沸扬扬,几乎等于身败名裂。
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武志红《家为何伤人》提到的愚孝。自小,我们都被教育说要当个孝子,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大人们也只是口口声声的宣传着,却没有多加解释与说明。所以,当我在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嗜赌成性,天天花光女儿在外辛苦打工的钱,女儿因此奔波劳累,却不敢违抗母命,每月按时给钱。在我们的观念里,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得赡养母亲,得无条件对她好。
这个案例,让我深深的思考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
三、暴力孤独
在我们上中学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处于叛逆时期。我记得学校一下子出现了很多小混混,男的女的都有,他们挥着一根棍子,看谁不爽就挥起一根棍子使劲的敲对方的桌子。我记得有一次(做了件坏事),我的笔不见了,我怀疑是前桌的男生偷走了。然后我找到一个混混女,让她帮我把笔要回来,然后那女生声色俱厉挥到棍子向那男生施压。结果笔是要回来了,但那男生哭得很委屈。暴力孤独产生于一种个人的英雄主义,个人希望被崇拜。以及个人内心的自卑感。我想起中学的那个女生,她成绩不好,每次考试都要抄别人的答案。老师很不喜欢她,但因为她爸爸特别有钱捐款给学校,所以就没说什么,由她飞扬跋扈。因为她挥着棍子的时候,别人害怕她,她因此得到满足感。因为在成绩方面,她是被唾弃的,但在当混混的日子里,她得到了弥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还想起以前上中学,老师们就开始把班级分成快班和慢班,所谓的快班和慢班的区别就是按成绩的好坏来辨别的。慢班的同学一般无所事事,偶尔拿着棍子打打杀杀,老师也不怎么管他们,觉得再怎么教可能也上不了什么好学校。然后慢班的童鞋每次见到快班的童鞋都是一种仰视的状态。令人觉得不安的是初一同班的一个男生,因为成绩不好他被分配到了慢班,然后天天睡觉,下课后就是打打杀杀,后来等我出来工作后再次听童鞋提起他,说他在一次醉酒与人斗殴被人捅死后,我的内心久久未能平静……
在中学的那段时光里,我们被告诫得最多的是,远离那些混混,遇见混混要绕道走。世界被辟成了2半,好学生和混混。
通过蒋勋的暴力孤独,我明白每一个混混心中的孤独,每一个混混都渴望被重视,而不是被唾弃。他们在不走寻常路的时光里,虽然是一个混混,但并不能以好坏来定义他们。
4.思维孤独
我认同蒋勋说的那个观念,如果不思维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我记得过去有一段时间我讨厌自己的盲从、人云亦云、应声附和。我很讨厌那样的自己,但又不能自已。我不明白原因。直至有一次在管理会议上,与老大沟通,问他,为何自己每次与别人沟通都会被对方驳倒。老大给了答复是,思考少了。简略的几个字,一下子点醒了懵懂的我。我开始去剖析自己。为什么每次别人一说完,我就不加思索的答应,那是因为我担心没有与权威者站在同一边,被孤立。然后我分析了被孤立的后果。发现其实影响也不大。开始去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开始去思考对方的观点,开始去理顺自己的思维,开始真正的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渐渐不被驳倒,更重要的是不为说服对方而去讨论,而是为了获得最佳解决方案而讨论。如此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想起了几个与思考相关的句子:
我思故我在
不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而我自己有限的经历告诉我,思考才会让人有可能通往一条康庄大道。
5.孤独快乐
你敢在你的朋友圈发一条“我很孤独”这样的话吗?前些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思索着这个问题,我发现我竟然没有勇气发出这4个字,因为我的观念告诉我,发这句话,表示自己懦弱无助,是需要求安慰的意思。而当我听完蒋勋的【孤独快乐】中说到的那位大学教授,她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不喜欢含饴弄孙的生活,而是喜欢在养老院里读书,翻译。我想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吧,在一般人的眼里,老年人含饴弄孙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啊,一个人呆在养老院里是多么的孤独,无依无靠无亲人照料。但在这个大学教授眼里,忙活了大半生,为儿女操劳,从没有过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现在选择一个人独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她看来,这种孤独是一种享受。
歌词里说,孤独是可耻的。
诗里还有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何以见得呢,孤独也是很美的一件事情。我喜欢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阅读,一个人码字。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很私人的一些东西。我喜欢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是因为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乱逛,我不用在意陌生人的眼光。也不用在意没人替我拍照,然后再晒朋友圈标识着自己去哪里旅行了。我享受也喜欢这样的孤独,它让我遇见内在的自己。
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完整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儒家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任何观念,要有自己的辩证思维,不盲从,不跟风,如此你才能活出一个更丰满更独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