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觉过,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后,想要取得父母的同意时,总是会遭到各种反对,父母总是会摆出各种大道理,教导我们要如何做,最终自己的决定也就忘在脑后了。
你有没有察觉,当你做出一份满意的报告后,交给上司检查,但是上司却会从中挑刺,然后强令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而原本满意的报告也就无影无踪了。
相信以上两种情境,肯定有很多人遇到过。
遇到这一类问题,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因为沟通的问题,那我就要去找有效沟通的方法。现在信息如此发达,只要输入要搜索的内容,就能出来一大波有关如何提高沟通效率的各类信息。可是,这些有效沟通的方式真的可以解决关于沟通不畅的问题吗?
我觉得未必能够做到,我并不是说,这些沟通方法没用,但是在某些情境下,遇到不一样的人,可能起到的作用可大可小。
其实,除了有效沟通的技巧。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上面的情境,为什么会总是会屈从于别人,除了外因,会不会和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呢?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弗朗索瓦•勒洛尔,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共同著有《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各种不同的人格,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教我们要如何与不同人格的人相处。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遇到的人都是性格不好,有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一定需要我们去找到特定的相处策略,才能够相处融洽。但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能够在沟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性格的人,注意不同的相处方式,那么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小方砖有很强的掌控欲,在工作中特别讨厌别人拖沓,没有耐性等等,当是他工作中的搭档,小园桶却通常很难做出决定,总是要依赖别人替自己做出选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或许我们会说,这两种性格互补的人,一起工作,会更有效率完成工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两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利的。
小方砖有A型人格的特征,他习惯去掌控身边的人或事,恰好他的搭档容易被他掌控,但是这种掌控欲如果变得更强,真的不会对他的工作或生活变得更糟糕吗?而假如换了另一种性格,不容易也不愿意被他掌控的搭档,他的掌控还能进行下去吗?
小园桶属于依赖性人格,如果遇到小方砖这样性格的人,在两人的相处中,肯定是小方砖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当小园桶意识到自己病态的依赖,觉得自己像傀儡一样,有可能会选择反抗小方砖的掌控。而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是很难正常进行下去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格的分类,当有了这种分类方式后,人们可以自查,自己是有哪些人格特质,身边的人有哪些人格特质。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方砖和小园桶这一类的相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