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叫他公孙鞅,他是卫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叫他卫鞅只是因为他是卫国人,可是在仅有留下的历史中,似乎查找不到过多他在卫国时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从魏国开始,到了秦国达到了顶峰,当在秦国的变法成效用一次战争的形式得到检验时,当秦国百年的耻辱以一次战争得到洗刷,于是,当年那张求贤令也需要得到兑现,于是有了商於十五郡,有了商君,有了被历史记载下来的商鞅变法,以及 “商鞅”。也许商鞅这个名字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认可,也许也是他人生命运的急剧转折的开始。叫一声公孙鞅,叫回他的本真。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卫鞅的成功也是如此。尽管魏国的根基很好,但是他的君主的庙堂缺少容下一个中庶子的眼光和胸怀。一个自负的魏惠王,一个自利的公子卬,一个狭隘的庞涓。反过来说,在这样的一个根基深厚的国家里,去施展他的才华,或许不足以显示出他的大才。一个将即将灭亡的国家,打下了强秦三百年的基础。这才能真实显示出他的大才。入秦,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而卫鞅不单单是一个人,他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不畏死,不怕死,却用死来成全事业。
如果一个雇主想尽一切办法去考验他们雇员,那么这样的雇佣关系更多的会建立在利益之上,利尽则散。而如果一个雇员去考验他的雇主时,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常事,这就包括吕望、孔明,还有商鞅。《史记·商君列传》开篇就写当年卫鞅在魏的时候,公叔痤死的时候举荐卫鞅给魏惠王,而魏惠王笑而不用。这个魏惠王就是《孟子》里出现多次的梁惠王,这个为利来生,轻视一切的人,可是他却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君主,也是一个把魏国从强变弱的君主。加之,当时魏国当权的公子卬,庞涓两人本来就嫉贤妒能的人,于是,卫鞅就以为老师公叔痤守灵为契机,一是蛰伏待机、积累能量,二是寻找一个明主而事。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企图扩充领土和百姓,齐国自从管仲变法后,一直都是山东的强国,魏国也经历了李悝、吴起变法才能称霸一时,而卫鞅却以为这不是真正的变法,也不能保证一国长久的强大,真正的变法可谓强国一世,可递万世。当卫鞅考察完几个待选的国家后,他把目光投向了从来没有想过的,已经被六国准备瓜分的秦国。一纸求贤令,还是让卫鞅有一种去秦国看看的想法。于是,一个白衣少年,开始渡过黄河,跨过函谷关,来到了百八秦川。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正史里是怎么样记载商鞅变法前的调查研究的,但《大秦帝国》里的描述,我更愿意相信。卫鞅用自己的眼睛、用身体去感受一个被战争消耗空的国家,他走遍了整个秦国,每片土地,每个山川河流,他住进了百姓的家里,与在战场上拼杀致残的老兵们把酒访谈,尽管破旧的百姓家只有一口饭也会留给远到而来从未谋面的客,也许埋藏在家里的陈年老酒、甚至不知为何还要家里的姑娘陪着。整个秦国,尽管颓败,但是却从骨子里渗透出来一股生气。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斗志,天真淳朴的人民,也许在卫鞅的心里,如果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不能富足,天理何存。调查回来的卫鞅满心欢喜,在他的心里已经对秦国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在他的心里已经对秦国开出了处方,《治秦九论》,此时,他还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真正能同他坚守阵线,相信他的国君。于是,一场对国君的“面试”开始了……
帝道、霸道、王道,这样的试探,终究是一段历史美谈,远比三顾茅庐更让人钦佩。卧龙美名在外,而卫鞅只不过是魏国丞相府里不知名的中庶子而已,却敢于大言不惭的拿出各家学说来试探孝公,是因为他胸有大才足能驰骋。当卫鞅以强国之术说于秦孝公时,“君大悦之耳”。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场影响中国的变法就这样开始了。
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哪一项不是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哪一项又不是那在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又有哪一项不是至今还被我们沿用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呢?利益的固化必然如死水一样把整个国家腐蚀。士兵有功不赏,贵族坐享不劳而获,百姓勇于私半而怯于公战,秦国虽然有士气,可这样的士气凝聚不到一起,最终被这样的士气拖累。变法就是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重新激发秦国的活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变,小范围的修修补补,还是深刻的变革,一个伟大的人终究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命来告诉历史。“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处事规则,就借自然一样,否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是公平的,是平衡的,是阴阳统一的。“大道废,有仁义”,因此法的诞生也必是社会混乱是才诞生的。这样的背景,百姓失去了信任的基础,他们可能更信任自己的拳头,相信官府是出尔反尔,那么这时的法如果只是一纸空文,那么治制如何谈起。于是重塑人们对官府的信任,重塑百姓信任法律而不是人情就成为法治的头一道难题。于是,徙木立信,就成为变法成功的第一步。
相信无为而治,就会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相信法律的人,怎么让人们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不阿贵,还是人人平等,法不会自然的承担除恶扬善的功能。因此,就需要护法,就需要执法者。要执法就得有执法权,而就是变法成功的关键,如何确保法律的执行。就有了秦孝公与商君的同气连枝、肝胆相照、至死不渝。于是有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太子被流放,师傅被判刑的。渭水河谷法场一次杀掉几百私斗百姓的冷酷。商君说要法治,不要人治,但法却是由人制订,由人来执行,否则,那些因变法而失去固有利益的人也不会把仇记在商君的头上。
商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许从开始他就想好了,他的变法必须用他的死来完成变法成果的延续,他会用他的死来保证变法继续在秦国实施下去。于是,商鞅之死也成了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可喜的是,被他流放的太子没有因流放而否定他的变法,反正坚信的走下去,秦国随后的几代国君没有坐在历史的成就上停止向前,励精图治,于是韩非来了,李斯来了,他们都在为这个国家的统一贡献着,即使被历史绑架在酷吏的石碑上,即使被人唾骂,但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现在都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
何时才能寻访商君初来秦国的踏访的土地,什么时候才能也走访八百里秦川和商於故里,还有被修建营房时夷平的商君幕墓。
商鞅只存在一世,世上再无公孙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