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也重新成为了大家学习的重头戏。网络上,公号里,各种各样的阅读打卡、共读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
我自己也算是个喜欢阅读的人,自打有了娃之后,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育儿技巧、喂养指南、儿童心理、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之作,都纷纷上了我的书单。
但,读得多了,我却一直困惑为何没有提高?合上书的瞬间猛然发现自己只记得书中只言片语,甚至有时没有get到书的主旨,这一度让我感到恐慌。
直到遇到郝明义先生的《越读者》,我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打开阅读的方式不对。而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可能从我中学时候就跑偏了……
阅读的现状
郝明义先生认为一个理想的阅读过程是这样的:
--小学,建立充分的识字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中学,开始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法,决定进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进了大学,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门径,选修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助的广博;大学后教育,或出了社会的自修教育,则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往前开拓,还会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如此,不但路径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过程却是这样的:
不幸的是,我正是第二条阅读路线的真实写照,自打高中被教科书、试卷打断的阅读,一直持续到工作之后才慢慢被我捡拾起来,以至于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懊恼自己浪费掉大把在校园里可以不那么“功利”的阅读时光。不过正如作者所言,“不论自觉错过了多少机会,我们都可以随时画一道门,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阅读就是这样”,因为曾经错过,所以现在倍感珍惜,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苦苦思索自己阅读的短板,时间与精力的局限性,会进一步激励我们寻找更适合自己更高效的阅读方法,享受晚打开这扇门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如饮食般
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如我们的日常饮食一般,也有种类之分:
“主食阅读”: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
“美食阅读”: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种阅读实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伸出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很像是饮食分类里的“美食”。
“蔬果阅读”: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词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很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
“甜食阅读”: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用饮食来定义阅读,曾经枯燥繁冗的阅读分类立刻鲜活生动了起来,而且所有这些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可以直接套用到不同阅读种类对大脑滋养上来。比如,我们身体健康的维持绝不可能依靠单一某种营养素,均衡饮食才是王道。读书亦然,不同阅读种类的书籍都有所涉猎,才能保证大脑的平衡发展。
我曾经就过度依赖甜食阅读,阅读对于我就是消遣和打发时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想象力丰富了,视野也开阔了,但美食阅读的缺乏,却让我深层次的思考力停滞了,看问题也总是流于表面,很难看到本质。再比如,很多致用类图书都归属于主食阅读,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类图书很不屑,觉得这类图书都是内容空洞,如今反思,才发现其实是自己选书的水平欠佳,再加上执行力不够,才导致自己没有领悟到这些图书的精髓,枉走了不少弯路。
一些阅读“工具”
阅读时间的零与整;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一个书店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血来潮的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作了一个小改变,就是每天午饭后,到单位旁边的言几又书店看一个半小时书,本来只是想换个环境,提高一下午后时间的利用率,没想到,却和郝先生倡导的阅读工具不谋而合。
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收获了一整块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的仪式感。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物越来越纷杂,大家都在想办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如果学习和阅读都是在碎片时间内完成的,可能会造成一种学习很充实的假象,实际上,学习和阅读还是需要找到一整块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心无旁骛只进行一项活动,带来的收获肯定远超相同时间碎片学习的效果,尤其是进行诸如美食阅读这样比较烧脑的阅读,碎片时间的阅读根本无法深入。另外,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出的阅读需要“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的仪式感。以我的书店阅读体会来说,书香环绕的环境,一杯茶,或一杯咖啡,很容易让人沉浸于阅读的状态,不需要番茄钟,不需要白噪音,人自然就专注起来,这种专注与整块的阅读时间相辅相成,简直是进行美食阅读的最佳拍档。
至于书店,经作者一分析,我才发现原来书店的书架区堪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是“一个书店真正的生命,这些书架的内容丰不丰富,才是决定这家书店精不精彩的关键”,目前处在阅读初级阶段的我,尚不能通过看某一家书店的书架区评判这家书店是否精彩,倒可以借助这些书架了解某一领域内的诸多作品,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些阅读方法
1.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还是熟读精思?2. 检验读书是否读懂了;3.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阅读,其实是一件既需要输入,也需要输出的事情。现如今我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就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剖析:
输入: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要知道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甜食阅读,就采取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即可,只求享受那一气呵成的通畅感;而主食阅读,就要把握观其大略的方法,掌握原则,遇到实际问题,融会贯通即可;美食阅读,则需要熟读精思,因为烧脑,所以更需要我们细细琢磨,读的慢一些不怕,读透才是关键。而我正是将“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用到了需要“熟读精思”的美食阅读中,追快不求精是导致我读完经常不知所云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出:接触“美食阅读”以来,我逐渐开始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梳理书籍的框架和脉络,这对我掌握书中内容的主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的“输出”也就止步于此。实际上,所谓的输出还需要记录下“你读书过后的启发,接下去要追查什么,哪些地方没看明白,哪些地方和作者意见相左。”这种记录是在逼迫我们大脑进行思考,思考的结果会不自觉的引导我们进行新的“输入”,而且这种输入是有目的,有侧重点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想,这也是“输出倒逼输入”的精髓所在吧。
至于主题阅读,的确没那么深奥,我也实践了一把。这次选择的关于“如何阅读”主题的三本书,在阅读顺序上,采用了一种逐层递进,由简入难,由通俗到专业的顺序,逐步对如何阅读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再啃接下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想必从阅读的难度和接受度来说,都轻松很多。不过这次选择的三本书,在整体观点上都比较一致,没有太多冲突的地方,下次的主题阅读,我倒是很希望选择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阅读不同作者对这一话题的不同意见,对这一话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十分酣畅淋漓的过程。
阅读,本身是一件美事,但也不是一件易事,在攀登阅读阶梯的路途中,愿你我共携手。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