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有关诸葛亮一生中唯一一次放水的文章 马上就有很多读者留言问我说:假如当初诸葛亮没有被刘备请下卧龙岗 而是继续闭门不见 躬耕陇亩的话 。刘备会不会放下身份 亲自来拜访第四次呢?
答案是肯定的!会!
如果他不会拜访第四次直到将一个自己请了三次的“世外高人”请出山来 。他就不是那个狡猾的刘备了!
什么你说我说错了?狡猾是说曹操的?刘备是个仁义宽厚的君子不应该说狡猾? 然而并不是 !三国演义也好 , 三国志也罢 ,三国里绝对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 。有的只有对与错 ,得与失,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是中国自古千百年来不变的亘古真理 !刘备更是一位世之枭雄,他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 ,抓住了秦汉世族尊贵的商标,进而借机给自己扣上一个 “刘皇叔”的贵族帽子!这种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人这可是三国乱世中的关键人物。正所谓一步棋走错满盘皆输,假如不慎错走一招。 即使前面再好的铺垫全是徒劳。
道士僧人常说遇事凡事都有个定数,但这个定数,之所以有个定数!就说明是可以通过自己精美布局 完美算盘来改变的!
(刘备深懂百忍可成全的道理 不然不可能从一织席贩履的老百姓做到三分天下的汉中王的位置!)以后会专门写一篇刘备的文章。今日先暂且不提,现在就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来说,可是不小的一个转折点,不仅关系到刘备与蜀国的未来,同样也关系到诸葛亮一生的功名事业。
据历史事实记录看来,大多当皇帝的基本都是非常高傲的,但是如果一个皇帝可以为了江山社稷而卑躬屈膝,这就不得不令人叹服了!
在《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只有5个字“凡三往,乃见”,这个三往,不一定是指三次,在古汉语词典中也可以解释成是多次。那么我们今天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来说的话,权且就当刘备是三顾茅庐。
话说,刘备满朝文武,就感觉底下的臣子还是平庸了一些。其中有个一投奔他的臣子叫徐庶徐元直,刘备也很赏识他,拜了他为军师。徐庶也是一个人才,不过庆幸的是他也能知道在这人才辈出的三国乱世中 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自己有几斤几两,是否能在茫茫人海中掀起风浪!
所以当他离开刘备不得不去投奔曹操时,不禁打马回营 。迫切地对刘备说:
“老大,这襄阳外二十里处,有一位奇人,叫诸葛亮,大家都叫他卧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好生厉害,何不请他来?”
刘备听了此话,本身求贤若渴的他,就像骆驼发现绿洲一样惊喜,决心要到那块绿洲,品饮那口清泉。
那何为绿洲,其实不过就是一座小草屋,那龙就在小草屋里卧着。没过多久,刘备带着他俩小弟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便前去找他了。
第一次,到茅舍便碰见了一位小童,得知先生不在家出门了,于是他们灰溜溜地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听说诸葛亮出门回来了,便兴事冲冲又一次前去。这是第二次,可是令人失望,他又和朋友出门了。。刘备无奈地留下了一封信,说明了来意,希望他前来辅佐自己,以报国安民。
过几天,刘备又打算去,暴脾气的,上次大雪纷飞找人不成,可恼火了关羽和张飞两位武将,二人便觉得他不过也就是徒有虚名罢了。尤其大胡子张飞则更加蛮横,打算自己去找那个诸葛亮,要是敢不来,就把他绑来。
这让刘备哭笑不得,只觉得兄弟有个暴脾气,可请贤自然是毕恭毕敬的事,于是开导了张飞一通便准备三顾茅庐。
三个大老爷们,第三次又去了隆中。为了表示诚意,离得茅庐还有几十步远便纷纷下马步行前去。不过也对了,人家诸葛亮果然在家中睡大觉呢,否则叮当五六的过来,岂不是打扰了贤人休息!三人就这样,傻傻地等待,等待梦中醒来的卧龙。
其实诸葛亮也早有准备,因为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留信于此了,他也备好了功课,就等老师前来收作业了。诸葛亮朦朦胧胧地从梦中醒了过来,君臣二人顿时感到相见恨晚。这可说是第三次来,可是第一次见面而已。诸葛亮和刘备便交谈起来,他把现在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
一说,曹操把袁绍干败了,手头把着百万雄兵,对着干实属在是鸡蛋碰石头。
二说,那孙权小儿占领着江东,地势险要,也顺民心,还有贤士辅佐他,倒不如和他联盟。这刘备听着诸葛亮说得头头是道,打心眼里佩服。
三说,荆州和益州乃天赐与将军……,并且还规划了远大宏图。
关羽和张飞二人也从脑海里打消了虚名一词,连挑大拇哥。
这一口甘甜泉水,终于让刘备品到了,仿佛这战争的沙漠,又重新充满着希望的绿洲。于是诚恳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也不傻,能遇到个赏识自己的主,自然满口答应了,于是众人便随刘备到了新野去。
看样子其实刘备很顺利,并不像周文王请姜尚那样费劲周折,见了面还不成,非搞得兴师动众的,最后亲自拉车坠蹬八百步将姜太公请回西祁城…… 但人家诸葛亮和刘备二人看上去可是如鱼得水 相见如宾!
那么,我们做一个大胆猜想。假若刘备第三次去,诸葛亮未曾睡梦醒来,而久等无果又一次灰溜溜回去,那么他还会第四次过来吗?
答案应该从两点分析:
第一,从君王的角度来考虑,刘备的优点就是喜交豪杰,礼贤下士,收买天下人之心以全忠义之名 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他求贤若渴,纳贤也会不顾一切代价。假如第三次不成刘备,在兄弟以前的话语也会心中犹豫,不过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先见到诸葛亮一面再做决定。所以,这纳贤的导火索其实已经被点燃,至于多久会引爆,还需要等待。
从这点上看,刘备一定会再来光顾茅庐的。
第二,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已经接到手信,自然知道会再来的。却又诸葛亮睡沉,不知刘备亲来,固然会很遗憾。因为他确定了刘备邀请自己的诚心。而且诸葛亮也不傻 知道如果自己如果为了过度营销自己 摆高自己的姿态极有可能彻底激怒枭雄刘备。
毕竟说是“事不过三”,古人认为三是一个定数。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自然不会错过最后一次机会,即使错过了,他也会拿着自己做好充足准备,前去刘备那里面试。
综上所述,假如按三国演义表面看来 刘备是一个求贤的好皇帝,诸葛亮又的的确确是一个贤才的话。刘备犹豫会需要时间再去,而诸葛亮会害怕失去机会而急着自荐。所以,又出于礼貌至此,诸葛亮会竭尽全力赶在刘备第四次邀请的前面而躯躬自荐,自然就不会有刘备四顾茅庐了。
不过,刘备三顾茅庐还是展现了他的诚心和伟略,而诸葛亮也很好的把握住了机会,最终坐到了丞相的位置,成为汉朝的擎天白玉柱 架海紫金梁!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毕竟很难去考证了,以上观点纯属宝宝的个人猜测,以供书迷消遣娱乐。宝宝也非常欢迎大家能够指正观点不足 修改事实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