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金光学(OUTLOOK), 这是家做外贸起家、而后发展成生产与贸易一体的企业,这种企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贸易内行,生产外行。
这些专业的外贸人员,他们的贸易能力很强,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而订单都是下给生产眼镜的工厂做的,所以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利润被工厂吃掉很大的部分。现在手上客户稳定了,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工厂,将所有的利润拿到自己的手中?
这样的想法貌似美好,却很致命,原因是因为这些外贸生意人对于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以及企业管理是完全外行的,所以他们不得不请所谓专业的生产管理团队,而在温州却没有从事眼镜生产行业的生产管理团队,所以只能从珠三角空降那些台湾人培养出来的管理团队,通过的渠道就是猎头公司。
那些所谓的优秀或者先进的生产管理团队是需要土壤的,标准化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里我仅例举一个制作塑胶眼镜的基础工序,就是注塑与模具。珠三角的模具制造体系是近三十年台资企业建立起来的,他们将模具拆分成标准化模架与可更换的的模心,他们在制作模具时,就如我们安排产品生产一样,不同的模具工做不同的工序,而后装搭组合成成品;而我们温州的模具是模具师傅从头到搞到尾的。模具最大的问题是,并不是做出来就可以的,要经过产品生产过程的检验。温州的模具如果在生产中有问题,比如托模有问题,产品无法自动被顶出,我们可以让做模的师父修正调整。而珠三角过来的团队无法与温州这边的模具老师对接,因为方法不同,工序也不同,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而温州这边又没有珠三角那些的模具生产与修改的服务配套,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采用喷托模剂手工出模的方式,如此这般一台注塑机的生产能力只能用到二到三成。
模具与注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要命的是每一道工序几乎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出不了量,每道工序都无法在工业化生产的模式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手工后处理的模具,硬是将工业做成了手工业,倒也符合现在说的工匠精神,问题是将工业变成手工业是进步吗?如果是进步,还折腾什么机器换人?
布鲁金中低端产品的订单原来是下给我们新兴实业的,在新兴实业还没有倒下前。他们下过来的单价基本在3到4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价格对我们而言并不算太低,因为我们能出量,工人工资是计件的,基本会在总价的20%之内。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帮他们生产,他们只管销售,他们赚大钱,我们赚点辛苦钱,大家都有收入,自九十年代开始,这种模式一直维持了二十多年。
新兴实业倒了之后,我以自身控制的箱包厂做为基础,将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离岸公司做为贸易平台,带着一批尚还有些许良心的员工重组与优化原来的眼镜生产线,我希望在我做自己接的自营出口订单的同时,也继续延续与布鲁金的合作,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类看似高上档的成功人士竟是如此短视与愚蠢,居然无视我在那几年行业中的名声,以为新兴实业倒了我就无法撑下去了,居然为了一付两到三角人民币的价差,将原来下给我们的订单转给临海杜桥的眼镜厂,这是他们灾难的开始,注定了噩梦将陪伴着他们一路前行。
这毕竟不是一篇讲我与布鲁金前世今生与是非恩怨的故事,所以在这里我不再举具体的事例,最终的结果是,到今年,他们很多订金很难下出去,而在杜桥生产出的问题的产品也不得不移回自己的工厂善后,这给他那个生产高端眼镜的空降兵管理团队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他们的产能一天也不过是五到六千付,又如何去应对这些一天产能需要达到几万付的订单?
我现在的工厂,一线生产工人只有十五人,生产技术与管理连司机四人,加起来不过十九人,我每天的产能是两万付,因为订单不足再加上受环保风暴的影响,今年的平均产量是一万五千付一天(除去春节一个月),而布鲁金近千号人工人与行政管理的生产车间,日产量才六千,即便他的平均单价是十倍,但人数上,我是十九,他是近千人,他又是我的多少倍,他又需要多少的工资, 我初步估计,他一年的亏损不会低于一千万,他要撑下去只能靠融资填补空缺,除了上市,我再也想不到其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