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不得不佩服杨绛,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周身也不会凭空出现一层保护罩。苦难的生活曾将她一掌拍入地狱,她却在心中为自己营造出一片天堂。
在杨绛的生命中,钱锺书占据了重要的一笔。自从相识、相恋,杨绛的人生再没有任何一刻与他无关。他们用几十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场旷世绝恋,情意深深,一生温暖。
今天是杨绛先生逝世的两周年,两年前她离开了我们,但她却留给我们一颗从未更改过的素心,和她以高龄所著的“我们仨”。百年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却足以让一个人走完丰富多彩的一生。
让我们跟随着杨绛先生的步伐,一起探寻她创作《我们仨》时的故事......
自从钱瑗住院,家里就只剩下杨绛一人。如今钱瑗去世,杨绛又要独自一人扛起全部的悲伤。因为钱锺书也是一位病人,杨绛没有办法在深爱的女儿的父亲面前,如实说出钱瑗的死讯。于是,她只能用自己蹩脚的谎言,一次又一次换来钱锺书心中的安慰。
每次去看钱锺书,杨绛都要在心中编好一些话,假装是钱瑗讲给爸爸听的,然而父女连心,钱锺书似乎隐约感觉到了不对,闭上眼睛,不肯听杨绛的“谎言”。杨绛只好更加用心地编织出更加逼真的“谎言”,哪怕钱锺书只能相信一分,心里对女儿也就放心一分。
到了钱瑗去世的第四个月,杨绛决定不再隐瞒,趁着钱锺书身体好一些,慢慢告诉他实情。她不敢一下子说出真实情况,只能先说“圆圆现在没病了”。钱锺书似乎已经听懂了背后的含义,可是还是不愿接受现实。
当杨绛终于说出钱瑗已经去世的消息时,钱锺书马上开始发烧,不过,却也心安了下来,不用再为钱瑗的病情胡乱猜测。
没有人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也没有人可以阻止生命离去的脚步。杨绛原本有八个兄弟姐妹,他们却在短短几年之间相继离世,只剩下了她和最小的弟弟保俶。
杨绛知道,她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照顾生病的钱锺书。杨绛身边相继离开的,不仅有她的姐妹和女儿,还有曾经一起奋斗过,相互欣赏的战友和朋友。
夏衍曾经和钱锺书一同住院,钱锺书是最听话的病人,夏衍则是最不听话的病人。这位“最不听话的病人”,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欣赏杨绛的人之一。
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来往,可是每次夏衍在介绍杨绛时,都不会冠上“钱锺书的夫人”这样的头衔,而是将她当成一名独立的作家,凸显出杨绛的才华和重要性。
文字是杨绛心中仅存的一丝安慰,也是战胜内心痛苦的最佳方式。在任何时期,她几乎都没有停止过文学创作,无论是在钱锺书病中,还是在钱瑗去世之后,杨绛都将心中的点滴情感化作细腻的文字,让读者跟随着她的经历和内心而动容。
钱瑗生病之前,杨绛在整理钱锺书的手稿时,无意中发现了1938年在巴黎时,钱锺书和陈石遗谈诗的记录,纸张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下破碎,杨绛不忍心钱锺书的思想被埋没,决定将这些手稿重新整理出来。
钱瑗也成了妈妈的帮手,杨绛整理,钱瑗装订,钱锺书题字,这是一家三口的最后一次合作。可无论手稿怎样修复,都不能永久地保存,杨绛决定将它出版,不求引起轰动,只求将钱锺书的心血保存下来。
杨绛准备用尽自己的最后一丝精力,为钱锺书默默打点着一切。钱锺书已经不能再动笔了,杨绛就以妻子的身份替他在书中作序。没有任何人能像杨绛一样走进钱锺书的内心,她在序中写的每一个字,都是钱锺书想要说的话。
杨绛曾说:“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无论杨绛多么不希望钱锺书离开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刻依然无法避免地到来。从得知钱瑗去世之后,钱锺书的状况就一直不好。以前还可以和杨绛说话,到后来就只能用眼神来交流。
杨绛几乎每时每刻都陪在钱锺书身边,却偏偏错过了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面。1998年12月19日凌晨,杨绛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医院的通知:钱锺书不好了。
等杨绛匆忙赶到,钱锺书已经闭上了眼睛。一只眼睛没有闭严,杨绛轻轻用手掌帮他把眼睛合上。杨绛听说,人在离世时,听觉是最后丧失的,于是附在他耳边,轻声说:“你放心,有我呐!”她知道钱锺书一定能听到自己的话,在路上走得安心。
钱锺书生前曾经叮嘱杨绛,他死后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杨绛把钱锺书的遗愿如实反映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并一再坚持,如果领导不同意,她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请求,直到领导同意为止。
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这是对钱锺书最大的安慰。为了避免钱锺书离世的消息惊动媒体和读者,杨绛必须让自己处理每一件事情的速度更加快一些。
她将自己亲手编织的毛衣毛裤穿在了钱锺书的身上,又在外面套上了一条钱瑗亲手做的裤子,上身为他穿了一件中山装。杨绛将钱锺书的遗体一直送到了火化炉前,凝视着携手走过了一生的爱人,目光中凝着浓得化不开的爱和伤感,久久不愿离去。
所有人都为两个人维系了一生的真情所感动,遵从钱锺书的遗愿,杨绛并没有领回他的骨灰,而是埋在了北京郊外。
至此,杨绛的任务依然没有完成,钱锺书留下的许多手稿还需要她亲自整理,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这些手稿诞生的过程。
海内外各大媒体、团体,仰慕钱锺书的个人,听说钱锺书去世的消息,纷纷写来慰问信函,打来慰问电话,国外各大媒体也纷纷发表了吊唁钱锺书的文章,就像法国《解放报》刊出的标题那样:“钱锺书:一个时代的结束”。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听说钱锺书去世,自发地叠起了纸鹤,一串串白色的纸鹤挂在了清华校园主干道两旁的树上,这是学生们对这位尊敬的师长独特的悼念方式。
钱锺书离去,杨绛彻底变成了在这个世界上孤零零的一个人。从此以后,“家”再也不代表温馨与快乐,似乎只能称为一个“战场”。而杨绛就是留下来负责打扫战场的人。
先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似乎是更加幸福的。全部的悲伤都留给了留下来的那个人,在无边的岁月里,带着痛生活。
眼泪不是表达怀念的最好方式,杨绛用一贯的冷静和理性,选择用文字来表达对丈夫和女儿的纪念。《我们仨》是杨绛在钱瑗和钱锺书先后离世之后写下的回忆录,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幸福点滴,无须刻意煽情,就已经足够让读者感动。
在《我们仨》中,一家三口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可以相互关心,还可以相互探讨学问。杨绛笔下的钱锺书,是个“拙手笨脚”而又捣蛋调皮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干一件“坏事”,却把为杨绛做早餐这件事坚持了一生。
他们都是擅长在日常的琐事中收集快乐的人,将平淡的生活过出丰富的味道。很少有一家人能像杨绛一家三口如此亲密,也许正是因为杨绛和钱锺书淡然的处事风格,才培养出像钱瑗这样一个智商和情商同样高的女儿。
读者在读《我们仨》时,忍不住会随着一家三口的日常趣事会心一笑。可是,笑得越开心,悲伤也就越沉重。如此亲密的三个人,终究还是在人间失散了,只剩下杨绛一个,独自寻找家的方向,就像她说的那样:“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当斯人已去,杨绛成为独自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在家的“驿站”中,她默默用文字记录下一家人经历的风雨。一百多年的人生,足以称之为漫长。
在杨绛漫长的人生中,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感动,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想要更深入品读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就来看看下面这本《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 杨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