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深夜10点。
此时此刻,我一个人躺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读着书,一边间或聊着微信;医院的病房里,父亲在临床病友的如雷鼾声中,一定又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大姑的葬礼在孝子贤孙们隆重风光的仪式中,这出殡的前夜一定达到了落幕前的高潮。
健康地活着,痛苦地病着,无声地死去。人生百态中三个年龄段的状态。
1.
曾经觉得生活太过无趣乏味。一年年一天天单调地重复着上班下班、一日三餐。
朝九晚五地坐在那台造成严重颈椎病的电脑前,把0~9十个数字以各种姿势、不同排列组合,按时按点地填报到各级衙门需要的报表里。
贫穷年代期盼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早已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饥荒年的无食物可吃而不知吃什么,早已被如今的什么都不想吃而不知吃什么取代。
直到那日,父亲因病住进了医院,大姑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2.
每天陪着父亲呆在医院,病房的病友陆陆续续更换着,床铺却没有一天是空着的。治愈的或无治疗意义的出院,等待病床的又填补了进来。
85岁的阿姨,原以为病因是骨折引起,今日和主管大夫聊天,才知道CT结果疑似肠肿瘤。家属考虑老人年龄和体质,决定放弃进一步检查,回家安享不多的时日。但愿医院诊断有误,老人家能长命百岁。
因胰腺炎住院的大姐,搬到了隔壁女病房间。经常看见那位乐呵呵的丈夫进进出出。询问说还是不能进食,每天液体从早输到晚。大夫说乐观地估计,半个月后可以导管引导流食直接进小肠补充营养,胰腺和胃还需要无工作静养。大姐一定馋坏了吧?
后进来的两位都是中年男病患。
一位是严重胃出血转院北京肿瘤医院,回来输液等待北京手术安排。每天,一袋袋血浆输入体内,只感叹有病一定要及早看,再也不能无节制地酗酒。
一位是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患者。每天只能喝点儿米糊稀粥,饿得嗷嗷直叫。不时和老婆发发脾气。
医院的十二部电梯,时时刻刻梯梯爆满。除了去往九楼产科的家属满脸喜气地迎接新生,其他的都是面色苍白,愁眉苦脸。
父亲说,昨天半夜隔壁抢救室有人放声大哭。估计是病情加重或抢救无效者的家属吧。
生与死,仅仅一层楼之隔。
3.
老家的妹妹发来大姑葬礼的照片,孝子贤孙们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操办场面,给我原本以为忧伤灰色的死亡平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按照家乡的风俗,长寿者的葬礼属于“白喜”,是要请戏班子鼓匠热热闹闹地吹唱的。虽然姑姑因病去世,子子孙孙、旁亲外戚还是难得的聚在一起,为老人举行了最后的盛宴。
妹妹问我:姐,你说大姑最后时刻如何回想她的一生?
我无从得知,也无法想象。
只知道明天一早,她将在子孙辈的嚎啕大哭声中上路,永远地离开那个辛劳了一辈子的家。小小的身子随着棺材埋在那个不起眼的土丘里。
从此,尘归尘,路归路。随着大千世界斗转星移,风霜雨雪终将她化作一抔尘土,一缕青烟。留在记忆中的音容笑貌也将被岁月腐蚀的斑斑驳驳。
阴阳两隔再无相见之日。
3.
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往往在可怕的疾病面前无能为力,唯有束手就擒。
生命如此短暂,他(她)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看看他(她)们珍爱的孩子们。
有人说过:医院和火葬场是最适合思考人生的地方。它能让厌生的人重拾生活的勇气,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青天白日,粗茶淡饭,平平淡淡的每一天是多么地幸福;有工作可做,有儿孙绕膝,有父母等待,忙忙碌碌的每一天又是多么地幸运。
惟愿:
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生者保重,珍惜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