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庆幸同支教岛一行座谈交流,受益颇深。特别是在读书一事,如点醒梦中人。自我感觉读书可分为两种类型,功利性读书与非功利性读书。谈不上哪一种方式好,只要读书,总是好的,就算读过后记不得什么,可我窃以为这就像吃饭,我可能忘了三天前吃的什么,但都化作了我需要的养分。所以,我也不想读书能得到什么荣誉,只求个自娱自乐,求个“腹有诗书气自华”。
近日拜读陶行知先生《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有所感,结合自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些许感想,拙笔拙见,见笑勿怪。
一.守政治之根,育社会之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恰恰与行知先生的“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党,为国育人。曾经网上有段子问,你的人生履历中最耀眼的光环是什么?曰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建设者打造地更完美。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只有保证教育工作者政治立场坚定,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保持教育工作者的“根正”,才能保证培育的孩子“苗红”。
二.守生活之苦,愉人生之乐
苦中作乐是人生的智慧,教育工作要求把这种智慧运用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充满多变性的人,教育的过程需要我们与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可是教育的结果在短时间内不会显现。如何在这样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同样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到在你的教育下一天天成长,看到一个个孩子从天真无知到知书达礼,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三.守教育初心,育自然之人
行知先生文中提到“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因为有学生,才会有学校,因为有学校,才会有教师。只有牢记这层关系,才会以孩子为中心,只有以孩子为中心,才能做一名心中有爱的教育者,只有眼里有孩子,心中有爱,扑下身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师路,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三观正的好孩子。
读世界之书,育自然之人。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路,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