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霓虹灯渲染的城市,始终缺少些许温度。汽车穿梭着每个街道,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面无表情。看了看手机的钟表,已是凌晨2点。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要去往哪里。
黑夜,被多情的人们镶上一层感伤的情怀。窗外的星光点点,有人就寝难眠,辗转反侧;有人借酒精麻醉,左摇右摆;有人灯红酒绿,难掩孤寂。
这是最好的年代,好到有些人用20%的努力去追求梦想,就能换来100%的成功。也是最坏的年代,坏到有些人明明有千万种理由去坚持,却被一句话妥协。然后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前段时间,一个很要好的哥们跟我说他奶奶病危,在医院里度过好些日子了。然后就消失了好几个月。前几天,他微信找我说:“还是留不住,走了。”我不知怎么去安慰他,只是觉得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情绪收藏起来,其实在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都没那么潇洒,我们试图用“理”来安慰别人,“情”却慰解不了别人的哀伤。他哭着说:“以前。堂哥堂姐给钱她老人家,她可乐了。数了再数,把钱藏在一个很旧很旧的箱匣子里。那时,我就想着看点出来工作,赚钱了就给点她用用。去年,我出来实习了,回去给钱她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医院里,甚至连我是谁都认不出来了。最后,还是输给时间,我还是迟了一步。”
原来,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是亲情。如果,你想爱的时候有人爱,想孝顺的时候还来得及,能给予的时候还未迟。当你成功时,还能看到父母喜悦的表情;当你获嘉奖时,父母还能去跟别人炫耀。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吧。
很多事,我们始料不及,来时,措手不及;很多人,我们不曾珍惜,去时,猝不及防。“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你不断地和熟悉的东西告别,和一些人告别。”
久了,你就会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有人去提醒你的。如果你自己不去提醒自己,总有一天,我们连亏都吃不了,游戏就结束了。
很多东西都是有限期的。感情有限期,友情有限期,亲情也有限期。期限到了,自然而然就离开了。你懂得珍惜也好,不懂得珍惜也罢。
读大学的时候,爸爸让我读一个我完全不敢兴趣,甚至有点排斥的专业。那时候我不懂得他为什么那么执意,如果说传承,家里没有人从事这个职业。我叛逆过,为了反抗。我造反过,为了尊严。事实上,我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更讽刺的是,我妥协了。
在前进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岁月在流逝,我们在改变。每一个过程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大多数人在未来都会过得很平庸,而我极有可能是这大多数人里的一员。在以后可能会从事一份不太体面的工作,没有成为父母期待的那样;拥有一个普通的学历,没有人们嘴上所说的名望高校;一个小得仅可以避风雨的家;一个衣衫褴褛,被生活逼得不再注重形象的自己。
在很多人眼里,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也记得爸爸曾跟我说过:“太看重钱财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你如果拥有了,就会少看了很多的白眼。”我不太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或许是我涉世未深吧。抑或者我所追求的生活只有自己才懂。我也清楚地知道,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去付出,更没有零付出便得到的成果。
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复杂人际关系的投影。而看到爸爸所做的一切,我似乎明白了当时为什么执意要我选择一个我并不擅长的专业了。
他们没有给我选择的余地,是因为在父母眼里,我永远都是个孩子。他们不愿意看到我们不堪的样子,不愿我们熬尽别人的冷眼。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关系,为我们找到一份工作,让我们踏踏实实过日子。
同样,我的好朋友琼刚上大学就为考研做准备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大学文凭廉价得分文不值,它是进入社会的最低门槛。要想更容易在社会立足,就必须要拿出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无奈的是,琼的想法遭到她家人的反对。说一个女孩子读完大学出来,又要找工作,都消耗好几年了。还读研就变成剩女嫁不出去了。那天,我找她聊天的时候,我问她有没有反抗过,还是妥协了。
“这几年来,我一直试图说服他们,让我读研。不为别的,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他们总是拿自己老了来反对,我想过了,还是早点出来工作算了。他们也真的老了。”
或许他们真的老了,等不起我们前进的脚步。之所以不敢反抗,是想着以后还有机会。而错过父母的晚年就再也没有机会补回来了。所以我们才会一次次地妥协。
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爱的表达形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不让我们读喜欢的专业,是因为想保护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不让我们读研,是因为怕我们又要辛苦多几年,怕错过最好的归宿。
我们长大了,他们却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