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梦的希望,就用一生去追,生命的广阔不经历磨难怎能实现,心怀一颗赤子之心,不妥协直到变老。
北宋年间,上级官员的待遇一般比较优厚,每月除了1/3的基本工资,还有2/3以实物发放的绩效奖金,比如衣物,煤炭,粮食等,以现在的薪资待遇来讲,月薪十万轻而易举。按理说享受着白领待遇的高官厚禄们,在朝野中没有一个不是相互拥戴勾结,暗中私利,同在一条船上的蚂蚱,有肉一起吃,有酒一起喝。唯独王安石,在中央国务院身居要职,身居高位,一心忧国忧民,操着卖猪肉的心,却成为贵族眼中的“老虎”,“苍蝇”,欲除之而后快。
改革之路,一般人还是不敢轻易尝试的。毕竟,革对了,名垂千史,革错了,还是名垂千史,不过在档案里有了一个抹不掉的“bug”。面对国家的日渐贫弱,王安石刻不容缓,拟好了文件,说干就干,结好党羽,还有黄帝作为后盾大力支持。毕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是谁都能看透的。庆历二年(1070年),他开始主持变法,兼顾国家的军事,农业,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不失为一个有理想的实干家。法案一出,举国上下,轰动一时。起初,还有宋神宗满心的支持,王安石热血彭拜,一想到要大干一场了,就作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寄托壮志豪情。你以为这是一首写小孩子们放炮迎新年的诗,后来才发现哪有想的那么简单。改革的提出,却也耐不住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的强烈反对,没错,就是那位小时候因为砸了一口缸就家喻户晓的神童,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政后,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史学家。
回归正题,变法一度推行不下去,再加上身边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整天在耳边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受不了女人的唠叨和哭啼,“不爱江山爱美人”,也只好暂停了变法,罢免了王安石宰相之职。于是王安石拿着丰厚的退休金回到江南老家,过起了寄情山水的田园生活,梦想虽然受挫了,但哪能这么容易就说放弃。整天心情郁闷,只能借诗抒发心中的不满。“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一出来,整座城市的迷弟迷妹们疯狂打call。于是不久又官复原职,但这个时候支持者也寥寥无几,变法集团内部分裂严重,梦想一碎再碎。一年后,王安石主动辞职,(王安石:老子不干了!)新法虽有瑕疵,但仅一己之力,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辞职了,任凭你再怎么请我,我也不想回来,托病请假是最好的借口。“众人纷纷何足竟,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就等着这一天!)话说就挪挪老虎的屁股给底下的小兔子们分点食物,有钱一起挣,有肉一起吃,怎么就这么难呢!王安石知道心中的抱负难以实现,只好远离朝政,将愁悲苦闷,气节抱负不得志寄性情于诗作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唯有诗书方能排遣不被理解的孤傲,正如苏轼所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数年后,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当了皇帝后,彻底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整个变法进行了15年之久,一波三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整个宋朝的经济水平确有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变法虽败,新法涉及到的领域有了很大改变,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一生清廉为政,为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进步,不惜背负骂名,操着卖猪肉的心,却吃不着猪肉的香,还要被历史误解。和商鞅相比,同为改革家,成就过犹不及。“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无论历史的评价多么褒贬有别,为了梦想,敢想,敢做,这就是王安石。
梦想不只是用来说说的,而是用来捍卫和坚持的,即使追梦路上荆棘满布,用心努力追求过,此生无悔矣,如果会痛,就让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