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个简友的文章《目标是人们做事的灵魂》,目标是灵魂,这几个字对我触动颇深。
我觉得,一个人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然不能是那种假大空没有实际意义的,整个人的状态一定是不同的,生活积极向上,神采奕奕,精神饱满。
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内心空虚,茫茫然不知路在何方,就像支撑自己的力量被抽掉了,有种要垮塌的感觉。那被抽掉的,应该就是灵魂一类的东西吧。
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以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每天上班,下班,爬山,看书,遛狗,逗猫,虽然生活很闲适,但总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无事可做时,内心里便会升腾起一种茫然的感觉。打扫打扫卫生,出去散散步,赏赏景,需要的似乎又不是这些东西。
自从我来到这个单位以后,同办公室的同事除了老会计,就数着我的年龄了。
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那几个同事上班之余一直没有停止各种业务书籍的学习。我呢,总振振有词自己年龄比他们大,就应该混吃等退休,偶尔拿出资料来看几眼,也是不知所云,随手又丢弃在一边。
时间溜得很快,十年,弹指一挥间,同事们前进了十年,我依然在原地踏步。十年的美好时光,好像凭空蒸发了,除了眼角增加的鱼尾纹跟头上出现的白发,在我身上没有留下其他什么。
儿子的大伯是一个老师,已经五十多了。他前两年又报名参加了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并不是他需要这个学历,该有的学历已经有了,仅仅只是因为他喜欢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而甘愿放弃了很多的课余休息时间,每天忙碌得充实又快乐。
我一直将儿子大伯视为学习的榜样,我比他要年轻得多,为什么总是借口年龄大呢。
前段时间也看了季羡林老先生几本书,很多文章后边都标注着日期,一直到九十多,季老还在笔耕不辍。书中季老自己坦言,他九十多了每天还是要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他的一生都是勤奋的。
“一生都是勤奋的”,这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坦然地说出来呢,这简单的背后一定不知有多少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付出。
我,人到中年,又如何有资格总拿年龄来说事呢?况且,我觉得,人,总认为自己老的话,大约就真的老了。保持年轻积极的心态,年龄又能奈我何?
我终于决定要参加一项学习,与我的专业相关。决定了这一目标的时刻,感觉自己瞬间年轻了十岁,浑身充满了力量,灵魂在放射着光芒,似乎已经无坚不摧。
趁热打铁,马上买了书籍,立即投入战斗。
凡事,决定易,坚持难。
书籍上许多相对陌生的词语,枯燥地味同嚼蜡,眼睛就跟汤姆猫困得用火柴棍架住不断下坠的眼皮一样,虽然努力睁着,脑袋其实早就睡着了。没办法,只能看过一遍,再来一遍,混个脸熟。终于,几遍过后,那几个词语不再像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成为了陌生的熟人。
我就这样坚持着,生活紧张充实,虽然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惫,一丝怀疑,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呢?当然我知道,坚持下来就一定是有意义的,所有的怀疑都只是想给自己的惰性寻找一个理由。
期间,朋友几次约我爬山,我虽然也去过,但频次比以前减少了很多。我跟朋友说,我需要多拿一点时间在家看看书,只能牺牲一部分爬山的时间了。朋友说我是自虐,我说我需要一个放弃的正当的理由,如果没有,我又有什么理由主动放弃呢?
其实,看到朋友们肆意地出去爬山,出去赏景,出去聚餐,心里也有过很多挣扎,徘徊。真有那么一个放弃的理由的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又可以肆无忌惮地想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了。但是,享受过一段时间以后,心里一定又开始后悔。
我不知在哪里听过一句话:耐得住寂寞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大体是这么个意思吧,我的选择虽然与成功失败挂不上钩,但貌似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既然有了目标,就应该勇往直前,趁着还年轻一些。也许最后的结果与自己想象的差距很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起码它见证过我一段积极的人生。况且,学到的知识又怎么会没有用呢,它一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益而无害。
生活需要目标,目标是生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