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无意间开始听《度阴山讲阳明心学》,接触到了心学理论。在这之前,对于心学的认知,仅仅在“知行合一”的浅层理解,完全不懂里面深刻的含义。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文德武功都有极大功绩的人,他的心学理论可以说真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听了一遍课程,就解答了很多我投资和生活中难解的、曾经让我十分焦虑的问题。简单说说里面让我受益最深的几个点。
一、吾心自足,不假外求
这是王阳明在人生的转折点“龙场悟道”里所悟出来的真理,意思是:该有的道理我们的内心都有了,与其从外物身上汲取道理,不如时常问自己的内心,问的多了,你的内心,也就是拥有自我启迪能力的“良知”会告诉我们答案。这跟朱熹的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有很大不同,朱熹认为我们的内心本质上是不完整的,需要经常从外物身上吸收道理:比如从竹子身上学习谦逊,从腊梅寒中开中学习坚强... 阳明心学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为原来这些道理都已经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需要唤醒它而已,所有人世间的道理,都源于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反馈。吾心自足,不假外求,我们根本不需要向外吸收和试图让我们的心更完整,相反,我们只需要从心出发就可以,当然心智,或者说“良知”是可以不断被启迪,不断进化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件,而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
二、心外无物(事)
对于心外无需关注的事物,不要耗费任何的资源去想它。只要你不关注他,你的内心就不会有波动,你就不会产生很多负面的不好的情绪,比如:羡慕、嫉妒、焦虑。人,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即可。这点在生活中可以有很好的应用,比如:你看见人家的投资品涨了,就羡慕嫉妒,乃至于产生愤恨,最后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苦的是自己的内心,这物(事)原来不必在你的心里,是你自己硬要放进来;再比如:同年龄人的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或者别人在哪买房了,你的内心就开始无比焦虑,觉得自己落后了很多,而后做了很多与自己实际能力不相符的,甚至是远远超过自己认知的行为。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不好的。心外无物,告诉我们更多关注自己和自己相关的物和事,不想关的,别耗费任何心力。这个,刚开始很难,需要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更简单地来说,在耗费心力想一件事的时候,多想想:这件事干我屁事?
三、知行合一
之前,我对知行合一的认知,仅仅在于:知道了就要去做。这个认知十分浅。心学里对知行合一的定义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两者是一体的,没有间隔的,不可分割的。举币圈的例子:一个币如果你没有买,它涨了十倍,这事情原来就是超过你认知的,跟你没关系,你的知行合一就是不买;一个币如果你买了,它涨了十倍,你没拿住,这事情也是在你认知外的,因为你卖的同时就认为它不会再涨回来了。拍断大腿,后悔到死,没有任何意义,更多需要提升“知”,本质是认知不够。
在生活中的启示也足够多。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而没有任何表示,即没有行动,那就是知行不合一,她如果跟别人跑了,你也不用埋怨。知道了然后去完成,才是知行合一,知道了不做,或者知道了只做了一半,都不是知行合一。更简单来说:一切你没有开展行动去做的事情,都是超出你认知范围的事情。很多人会下意识说:这事情我知道,只是我没做罢了。不,这事情本质上来说,你就是不知道,你要知道干这个能赚钱,能飞黄腾达,你早就做了。
时常想到这三点,已经能够极大启迪我的智慧,减少人生焦虑和其他不好的情绪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感悟就是:人的内心就像是一个房间,我们要不断增加房间面积,即增加认知,放入正面情绪的同时,还要不断往外扔东西,即负面情绪和不良认知,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加长远。
对于阳明心学,我会不断二刷,三刷,因为我觉得这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王阳明又是宁波余姚人,考虑到同在宁波,近期计划去实体拜访阳明故居,深入了解一下这位牛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