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流程涉及到市场研究人员、决策层、产品经理、设计师、采购商务、质量等一系列人员,越是依赖于产品的公司,这一流程就越是重要。
引言
随着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的不断兴起,传统制造行业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挤压,这也就是说生产加工行业在被迫朝着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的方向靠拢。
这也就意味着小规模的制造业、生产厂商将面临:要不然改变模式,适应环境寻找新的突破口,寻求生存;要不然就要进一步的优化生产线,降低管理成本,才能谋求利益最大化。
那么,2020年,在这疫情期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变化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不管你是领导层、设计师、生产厂家,梳理清楚产品设计的环节,弄清楚底层逻辑,以及你在这个环节中的位置,你才能在变化中找到“切入点”这也是你的生存点。
其次,你所处的环节,是否具有向其他环节流动的可能,这带来的就是机会空间(我们大家都知道机会成本,那么要创造更富有价值的机会,你就需要更大的机会空间去选择更好的机会)。
除此以外,你有没有考虑过你所处的目前的节点是否还具有优化的空间?这就好像二维坐标,我们的“流动性”代表的就是横向发展,“优化节点”代表的就是垂直发展。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谋求成长。
其实,越是成熟的大公司,就越是需要对底层逻辑进行梳理,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模型,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体系,然后不断优化,做细,再优化。这个逻辑其实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所以——“Be water,my friend!”
产品设计流程
STEP1:分析需求
首先,请试想一下,当你上一次去买一条数据线,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个决定?
难道说,是因为这条数据线好看,我们觉得买了它生活能更有品质更加精彩么?
一定不是这样的,我们买数据线一定是因为以前的数据线损坏了,没法用了。那这个需求非常的强烈,以至于不被满足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接下来我们再换一个场景,你上一次购买一盆绿植或者一只宠物,又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这次我们应该都能明白,背后的动机是感性、是冲动!我们非常主观的想要拥有它,它满足不了我们的物质需求,甚至还要花钱养着它,但是拥有它我们感性的认为生活品质会有所提升。
在这里,我为什么要抛出一个又一个得场景呢?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场景化是非常具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又具有代入感的一种分析工具;其次,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当中,你可以很轻易的分析推算,哪种产品的需求是建立在理性的认知上,而哪一种又是建立在感性的推动下,以及背后的种种原因。
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项内容——“分析需求”。
1.获取需求:获取需求除了要找到内部和外部两条渠道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排除“伪需求”。比如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一家公司做有奖问答,奖品就是测试产品,用这个方式测试公司新产品白色和黑色哪个更受欢迎,测试结果70%用户选择白色,但是80%用户选择的奖品却是黑色的。
2.分析需求:就如上文中的例子,分析需求一定要基于一个特定的场景,而且务必要符合你的产品的使用情境,甚至是你们品牌对产品制定的差异化战略方向,切忌拍脑袋定方向。就好像同样是白酒企业要研发一款新品,茅台和江小白的使用场景一定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你能想象几个在烤肉摊上喝茅台的年轻小伙子么?或者是设宴招待领导的饭局上喝江小白的两个中年人么?
3.建立模型:搭建需求模型的过程其实就是贴标签的过程,这是让客户能通过关键词将他的需求和你的产品联系起来的纽带。
STEP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涉及到开发周期、项目管控、安全风险评估、交付、质量、安装调试、系统确认、后期维护等等。
这一项大家应该常在其他产品研发设计流程中看到,但是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这一项并不是产品设计流程中必要的,甚至有些情况下简化它效果更好。
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或者那些在新领域需要抢占市场的新产品,投放项目是存在“窗口期”的。
尤其对于那些初创企业,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导致你错过“窗口期”的机会,而相反的,对于大企业,控制风险可能就远远要比抓住机会更重要。
STEP3: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又称作“工业设计”,作为负责将产品展现给消费者的一面,它的流程又可以细分为:
需求输入—头脑风暴—绘制草图—绘制效果图(草模/手绘)—3D建模—效果图输出(模型渲染)—方案评审—结构切入(外观校正)—手板打样—实物样机评审
至此一个完整的外观设计流程就结束了,是不是觉得节点很多?
简单的讲就是“构思-设计-评审-验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作为工业设计师这个角色,除了要对形态和线条有把控力外,还要具有处理细节的能力,了解不同产品适用的各种材料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的表面处理工艺、以及色彩搭配、人机工程学应用的能力。
此外你还需要具备向上一个环节和向下一个环节流动的能力。其中向上流动,就是需要具备分析需求,确定使用情境的能力。
基于场景来进行对产品材料、表面工艺、外观细节的一个把控;而向下流动,则是需要根据可实现性,来对结构形式、加工成本、工艺难度,进行初步的评估来达到符合产品预期的设计。
你不能对公司希望打进200元价位市场的产品做500元成本的设计;也不能对户外器械使用不防紫外线、不耐候、防护等级过低的设计。
这就是“流动性”,流动性不代表你要调整岗位,而是通过换一个岗位的角度来服务于你现在的岗位,形成你跟同岗位之间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面手”,其实产品设计中大多数角色最终都需要具有流动性,最典型的就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如果你恰巧是工业设计师,希望此刻你能有所启发。
STEP4: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跟外观设计高度关联一个环节。简单点比喻,外观设计是主外,结构设计是主内,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甚至决定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个产品能否落地,就在于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结构设计从环节上说,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设计需求输入—功能定义—产品内部细节设计—电子电路功能设计—手板打样—结构分析检讨—结构优化设计—开模、试模、修模—小批量试产—技术转移—大批量生产
其中产品的壳体厚度应当在满足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取最小值,加强筋的分布应当互相穿插且合理,固定孔位的分布应当均匀分布,壳体间吻合部位要做定位,防水产品应预留满足胶条形变的空间。
同时要保证壳体的厚度均匀,排气口的位置、冷却布局要合理,等等这些都是结构设计要考虑的范畴。
甚至是后期模具的可调整性、便捷性,批量生产的风险点管控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质量的可控性。
大家也能看的出,结构设计至少也是需要向下端去流动的。
STEP5: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核心即“人”、“机”、“设计”。
表象的部分主要是对产品的操作界面进行易用性的设计,来提高用户体验的一种设计方式方法,但是本质上又有点像是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
这里就不做详述了,交互设计跟工业设计一样是一个大环节,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详细讲解。
STEP6:打样验证
打样验证就是通过CNC加工,或者3D打印制作出一个原型产品,来进行实际的外观验证,结构验证、试装,甚至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跌落、防水等(通常是CNC加工的样机,因为3D打印的样机力学性能相对要薄弱一些)。
这是产品离投放市场最近的一个环节了,样机的实际意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内部初步的市场验证了。当大家看到了样机,觉得好的时候,那么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机会也就大了一些。
STEP7:模具加工/小批量验证
投放市场的实体产品都需要经过开模,才能批量生产(你说贴标?那也不是你自己的产品啊!)。因为只有批量了,产品的单价才能下来,这里我列一下简单的成本计算公式:
(材料费*数量+平均工时*数量+模具费用)/数量=实际成本
从上面我们能看出来,只有模具的成本是一定的,它不因数量而改变(理想情况下),而总材料费和总工时都是由数量决定的,因此数量越大,每件产品理论上的成本就越接近材料费+工时,模具费用平摊到产品上的价格才能越趋近于零。
但是为什么产品的实际价格都很难达到这个理想模型呢?
这就涉及到了批次/批量的概念,这里先跟大家普及下小批量验证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这对于大家理解产品研发流程的底层逻辑非常有用。
首先,产品的盲目投放是存在非常大的风险的,有可能市场上的反馈是低于预期的,而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亏损;其次,实物产品在市面上的销售是存在着库存问题的,库存/仓储也是有成本的;最后,对于绝大多数产品而言,第一代产品是很难做的非常完美的,企业可能是需要根据市场反馈来再次调整产品的外观、结构、质量等多方面问题,进而优化产品,来形成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逐步走向完善,这时候才能真正的大批量生产。
STEP8:质量测试
其实这一个环节应当是在模具加工和小批量试制之间的,比如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我们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百格法、IP等级测试了,其实质量测试还涉及到包材跌落、防水、盐雾、凝露、硫化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
至此,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流程就结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