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末的我,自问还没有学会“如何爱自己”。之所以提到年代,是因为今天要聊得话题与那时候接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类似于要为别人着想,要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
那个年代的人,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习惯将自己的诉求隐忍,首先成全他人。
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倡导这样的思想内涵其实一点也没有错!毫无疑问,做人的更高境界就是做到心里容得下他人,能够兼容更多的人和事。但一个都还不会爱自己的人,要如何才能做到先利他呢?
“爱”是一种资源,资源都是匮乏的,谈何输出?所以,世间的很多“爱”,实际上都是改头换面的欲望假扮的!
当然,不会爱自己并不都是教育所致,还有的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所致,但无论其成因是什么,可以确定的是,不会爱自己的人,其人生成为“悲剧”的可能性都大得多!
01 先来说说张爱玲
我们都熟知张爱玲,她的名字广为人知,她的才情没有人怀疑,她的作品更是获得了广泛共鸣,被世人记住的,除了她有才,还有她的经历和“死法”!
我们多为她的一生唏嘘感叹,为她的死惋惜,为她在爱情里的卑微感到不值,甚至有人唾弃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旁观者的这些看法和说辞,虽然各有道理,却于事无补!但作为后来人,我们如果能从她的遭遇中探究到一些成因,则能有效指导自己的人生,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了花来。”这是张爱玲和胡兰成交往之初,她送给胡的一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胡的喜欢,字里行间也透漏出了自己卑微的爱情姿态。
彼时,张爱玲已经名声在外,按理说完全没理由自卑,甚至就外在条件而言,张是更胜一筹的;若论门当户对,恐怕胡也要逊色几分,毕竟,当时的胡已经是“二婚”。
让张爱玲奋不顾身的告白,抛开世俗的外在条件,单以自己的弱点示人的,是她对爱情的渴望,还有内心真正的敏感和自卑!
缺爱才会索爱!
张爱玲是缺爱的,这一点从她和父母的关系中可见一斑。小时候父母离异,她随父亲和继母生活,一个不被亲生父亲待见的孩子,还指望继母会爱她吗?张的父亲曾经扬言要“杀死她”,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这样恶毒的话都不应该出自一个父亲之口,可想而知,张爱玲在和父亲生活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即使后来她投奔母亲成功,也并未获得多少母爱的温存,母亲对张更多的要求是让她“独立”。张母如果是以身作则的引导女儿独立倒也罢了,当独立成了冷冰冰的要求,“爱”就不再是爱了!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刻画的母亲形象,似有现实中母亲的影子,母亲于她,是有隐隐的嫌弃还有些许恨意的……
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是让人心疼的,她是匮乏的,也是饥渴的!所以,当张爱玲24岁遇到汪伪政府要员38岁的胡兰成,尽管她的外在条件已足够傲娇,但内心对爱的极度渴求已令她智昏,丧失了起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不要说是因为爱情太美好,在一个缺爱的灵魂深处,任何一点给予和温情都足够让她沦陷,何况胡是有备而来!
1995的中秋之夜,张爱玲死在了异国他乡的寓所,被警察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她去世的一个星期之后,尸体都已经开始腐烂……
这是一个名人的悲剧,如今只能引起我们的沉思!但这样的悲剧不可以避免吗?
富足的爱教人自爱!
如果,张爱玲的父母适时的教给她自爱,甚至再往前追溯,如果她的父母都给了她足够的爱,她还会饥不择食的索爱吗?凭她这样的才情,她的人格断然不会如此残缺,后面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02 自爱的杨绛先生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包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将饮茶》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于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杨绛《一百岁感言》
每一段文字,都是杨绛老人对人情世事的解读,相信这也正是她本人内心世界的呈现。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从容和智慧。
有理由相信,她正是那个被包其天真 成其自然,能够潜心一志完成自己志愿的人……
从容是她历练出的气质,智慧是她在亲历岁月之后的积淀,而从心底认可自己 爱自己才是衍生出后来这一切的基础,而这都要从她的出身和从小受到的教育说起。
父母有节有度的满足和尊重正是恰到好处的爱,这教给杨绛自爱。
她出生在无锡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最早的反清运动的参与者,后成为大上海知名的律师。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杨绛尤受偏爱,是充分享受过父亲关爱的女孩子,这让她很自信也很有安全感。小时候的杨绛,个子矮小,她对此颇为介怀,父亲却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来引导她正视所谓的“不足”,这也是引导她自爱的开始。
父亲尽管对她偏爱有加,却从不溺爱,不作无度满足。她也会遇到令自己艳羡的事物,每当此时,父亲总是轻描淡写的说:“世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杨绛也就听出了父亲的言外之意:世上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怎能样样都有呢?这让她学会了适度安放自己的欲望。
父亲还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杨绛从小就喜欢诗词文学之类的书,父亲就经常给她买,从不为了任何目的让她读书。即使到了大学期间,她面临选学科的时候,当她生平头一次认真严肃的考虑自己的未来,想选一门最有益与人的学科。父亲却告诉她: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性之所近,也就是与自己最相宜的!受父亲这番话的影响,我们看到了后来的杨绛和她取得的成就。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说的就是,一切的爱都源于自爱,这是一种逻辑;会爱自己,才有爱他人的能力。
03 平凡如你我,我们更需学会 爱自己。
有了爱自己的能力,我们便不会再外求,如此,我们为人处世也就有了自己的尺度,这些前提都是我们能驾驭生活的资本。
好朋友晓敏是位颇有点另类的女性,喜欢独来独往,做事也特立独行,不太在乎别人眼光的那一种。就连进入婚姻也比同龄人晚好几年,能走进她心里的人很少!
但我知道,因为父母并不和睦的关系,她内心有伤。所以对于感情,她满怀期待却并不敢轻易涉足。
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工作上,把自己安排的满满地,以至于整天飞来飞去,游离于全国各地,出差学习,讲课进修。
她是别人眼中优秀的女子,有美貌又多金,所有的人都以为她迟迟不结婚是因为条件好“眼高”,不曾想,最终和她携手进入婚姻的是那样一个相貌平平 工作也普通的男人!
她后来和我解释:我向往的是平淡的幸福,我不在乎他人长得多帅 是否多金,只有能给我真切温暖的男人,才让我产生想要依靠的欲望……
我想,这样很好,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是说,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吗?我从心里佩服她对爱情的态度:不将就 勇于坚持!
不曾想,平和的浪漫没能持续多久,再次见她,已是满脸的疲惫加忧伤。看我满怀疑惑,她将婚后的不如意一一道来,内容倒也不复杂,她说的事例虽多,但经我这过来人一总结,也无非就是,她觉得自己不被包容 不被重视 没得到足够的宠爱而已。
在我看来,这都是婚姻中很正常的事情,到她这里,统统成了先生不爱他的证据。
讲真,如果我是她男人,会觉得累死,一个男人自己在外,面对社会的压力就已经够大了,哪还有精力回家再面对一个天天索爱的老婆呢?
作为真正的朋友,我不想回避问题,我知道她所有的要求并非出自本意,而是童年那个不被爱的“小我”作祟。于是,我从她行为的成因一直跟她聊到模式的形成,再到思想的独立,以及正常婚姻的模样,可以说,我懂的,都倾囊给了她。
她习惯了在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拔腿走人,见我之前,她也打算在这段婚姻中选择放弃的。好在,她听得进道理。那天临走,她谢过我,说要回去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
最近,听说她和她的那位感情修复的不错,还怀了宝宝!
也许她真的懂了我那天的话:爱,要自给自足,没有谁有义务为你填充情感的窟窿。
做为成年人,如果做不到自爱,你的付出大多也是以索爱为目的,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难以纯粹。
“巨婴”是近几年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指的是有着婴儿思维的成年人,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不懂“自爱”的人,多半有着“巨婴”的一些其他心理,譬如 依赖 索取 控制 界限不清……
所以,完善独立健全的人格,从学会爱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