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卧猫
《生肉》是一部很别致的小说,作家奥利维娅·莱恩用意识流的方式,以一半属于自己,一半属于已故作家凯西·阿克尔的视角,以天或小时为单位,在书中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生活。
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后见之明,只是如实的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将2017年那个夏天的事件一五一十地落于纸上。
在希斯罗机场T3航站楼,莱恩在飞机起飞前将书稿发给出版社。出版社立即决定将书稿出版,而莱恩的要求是:不允许编辑对书稿的内容有大幅度的改动。事实上,她本人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保证写过的内容绝不修改,保持原汁原味。
所以,这是一本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小说背道而驰的作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场景和思维常常随着书里的内容跳跃着。而这恰恰是真实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随时天马行空,生活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分割成碎片。很有可能前一秒在品尝一杯鲜橙汁,而下一秒是打开手机看到某某头条新闻。莱恩如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将她原汁原味的生活,打造为一部味同生肉的作品。
2018年的金匠奖,《生肉》成功入围。对于奖项的设置,作家奥利维娅·莱恩认为,奖项是“用来奖励创新,尽管对创新的真正回报在于更多的空间。”这足以看出莱恩是一位绝对自信、有鲜明个性和明确观点的作家。
而对于给文学作品评奖,莱恩的态度则很矛盾。她一方面认同和赞赏有人给作家发奖金,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不应该被比较。文学和艺术不是竞技项目,无法角逐优劣,而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该存在“最佳作品”的说法。
这个观点与中国学者易中天先生关于推荐好书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必读书,而只有可读书。因为读书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对于文学作品,只该推荐,不该强迫。
关于《生肉》的内容,《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很多年后,当我们试图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时,我们会首先拿起这本书。”事实上,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直指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对于如何面对由信息爆炸而带来的碎片化生活方式,在读书后我想很多人会陷入思考。
一、我们有多久,不曾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了?
2018年8月18日,是作家莱恩结婚的日子。在婚礼现场,新闻刚好爆出了白宫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被撤职的消息。作为作家,莱恩本能地暂时告别婚礼,因为她需要及时地在她的小说里将这一笔添加进去。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荒诞,新婚之日,新娘居然会因为一个新闻消息而暂停自己的婚礼。可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生活往往不亚于此。
在凯西的婚礼上,人们共同看到的是新郎新娘互相承诺着心中的爱,并在宾客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他们用没有墨水的签字笔签名,随着音乐在舞池中跳舞。而来临的宾客们,他们同时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论着曾经谈论过的话题,也关心着一些琐事,比如朋友的狗和邻家的猫。
回到屋里,他们又吃了些蛋糕,这时忽然有人高喊,“史蒂夫·班农辞职了。”所有人都在查看手机。
人们一边参与着婚礼,一边浏览着手机里的推送消息,嘴里讨论的时而是眼前一对新人的婚姻,时而是无关紧要的往事,时而是手机里或真实或虚假的消息推送。
时间被分割成无数的碎片,而莱恩用她的笔,忠实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这读起来似乎毫无逻辑,前一句还是婚礼现场的热闹,下一句则成了新闻消息内容。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的现状。就像我们此刻正握着手机读着这篇文章,而如果此时手机上方弹出一条吸引眼球的消息,我们又会立刻被它吸引,注意力迅速转到另外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上。
而莱恩也同样记录了在一次演讲会的现场,人们的真实状态。
演讲7点开始,所有人都到了。大量的消息在房间里流动传递。查理和里奇要结婚了,真不错。米茨的大衣太好看了,牛头牌芥末酱一样的颜色,腰上系着一根漂亮的旧皮带。
人们的注意力像是一个陶罐,而网络的发达性和时效性,则更像是一块石头,将陶罐无情击碎,把它变成一片一片龟裂的碎片。
我们时常感到忙碌,在夜里入睡前,瘫坐在沙发上,让身体被软绵绵的椅背包裹,享受那片刻的安宁。而回想这一天的经历,往往又觉得空洞,好像什么都没做,可又确确实实忙碌过。
这便是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通病,每天做的事情很多,而真正投入的事情很少。关注的内容很多,而真正引起内心情感悸动的事情很少。
面对这种现象,每个人都该问一问自己,我有多久不曾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了?问过之后,是否应该想到一种方式,去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二、在夫妻共处的时间里,有没有各自刷手机的情况?
在凯西和丈夫新婚后的第二天清晨,作者如此描述他们的状态:
他们如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喝茶,以此开始了婚后生活。凯西在神游,丈夫则刷起了手机。他开始胡侃,像是在对她说话,也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口头上有个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夫妻共处的时间里,是否也有这种各自刷手机的情况?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如果陪伴就是这样各自刷手机,那么这种告白恐怕也没有丝毫的甜蜜可言。
一部手机,一个网络,能够让远隔天涯的两个人瞬间接到彼此的消息。而同样是一部手机和一个网络,能够让亲如夫妻的两个人,各自在各自的枕边神游。身体相伴在一起,而精神不知各自飘落在哪端。
自从网络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不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就在一起,却在各自玩手机。
手机和网络,看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让通信和联络变得迅速而高效,可实际上却侵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瓦解着一段又一段的亲密关系。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去互相注视?对方的眼角何时有了第一条皱纹?是否留意他/她眼神里那刻意掩藏的不悦?当你们彼此拥抱,你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是在感受对方身体散发出来的迷醉香气,还是刚刚在手机里看到的那段新消息?
亲密关系里,最悲哀的不是有第三者的进入而导致感情破裂,而是长久的缺少关心,是对彼此的视而不见。
手机和网络正悄悄成为很多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而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找回原本幸福安稳的生活而做出努力。
三、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渐渐对此产生了依赖和迷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网络和信息,而仅仅是被习惯绑架。比如在等车或者等电梯的时间里,可能并没有实实在在的需求需要我们去了解网上的信息,而仅仅是为打发那一段无聊的时间,才去让那些消息占据我们的眼球,进而夺走我们的精力。
可是最终,究竟是我们打发了时间,还是我们被时间草草打发了?
当我们长久的依赖网络,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之后,我们的现状是什么样子?作者所描述的凯西的感受,我想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切体验:
她发现很难入睡,头痛仿佛永远不会好了,她早知道就不该看报纸的,但是她每天一睁眼就忍不住想要偷看。普京做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朝鲜呢,美国呢,英国‘脱欧’进行的如何了,秘密修改国家法律的举动怎么样了,我们如今有多痛恨外国人,谁才是赢家。
我们习惯于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点开手机,我们的本意可能只是看一看时间,可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不知不觉,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关掉手机之后会忽然想起,诶?刚刚打开手机是想做什么?几点了?
于是再次点开手机,不幸,又陷入了新一轮被信息绑架的循环中。
被网络绑架,把时间浪费在铺天盖地的推送消息中,这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消耗。而因为上网成瘾,甚至走路都在看手机的人比比皆是,并且因此发生的悲剧让人听闻后十分惋惜。
有人因为走路玩手机,不慎被石头绊倒,手机扎进眼睛,伤口太深,只好摘除眼球;一名女子在路上低头玩手机,被迎面开来的卡车撞倒;两青年过马路玩手机,被路过的小轿车当场撞飞。
真的是有那么重要的消息必须边走路边看吗?人们的时间果真宝贵到如此地步吗?我对此深表怀疑。我想,去看一看那些因为走路玩手机而发生惨剧的人们的手机,恐怕他们正在阅读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无关紧要的消息。
人们的时间已经被网络五花八门的消息瓜分,碎片化的给人带来的习惯甚至到了威胁生命的地步。
面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压力,我们必须考虑做点什么。
前段时间看到的“网络安息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调整现状的方式。每周为自己设定一天的时间,在这一天里远离网络,告别手机,过没有铃声和推送的生活,人为的为自己开辟出一天的清净,用心地去感受周围实实在在的事物,远离网络上虚拟和繁乱的消息。
中国著名主持人董卿,她多年来的习惯,就是手机等电子设备从来不拿进卧室。这就是在信息爆炸的现状下所做出的行为,为内心的宁静寻求一片能纵横驰骋的草原。
《生肉》无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莱恩用个性十足的语言风格、事无巨细地记录生活的方式、以及写下后就不再修改的承诺,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创新的、非主流的先锋作品。
它展示的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同时直指信息爆炸时代下人们的现状。她的态度和情绪全在作品里,似乎只是在针对个人的生活发牢骚和闹情绪。而我们知道,作者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放下书本,作为读者,在和作者有着强烈共鸣的感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自己发问,被网络和信息绑架的日子该如何自救?
如果每个人都在这种状况下做出调整,那么整个世界必将改变。
卧猫:站着坐着不如卧着,我是一只喜欢读书和写文的懒猫。
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