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的妈妈刘毓是学校里的教授,爸爸梁军是公务员,位居高位。
1984年,刘毓生下女儿,取名梁素素。她对丈夫说,咱们家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优秀。
然而,女儿的表现却让刘毓大跌眼镜:1岁7个月了,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想跑的时候,素素还走不稳;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喊“阿姨、婆婆”了,素素连“爸爸、妈妈”也不会说…
真正让刘毓失望是从素素上小学开始的。每次考试素素都是倒数,甚至连一些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为了让女儿聪明起来,刘毓成了各种补脑保健品的拥簇者,素素非但成绩没有上去,人却早熟起来,在医生的强连建议一下,刘毓这才停止逼迫女儿吃保健品。
刘毓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女儿的“改造”,她将女儿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请了各科家教对女儿进行一对一辅导。
幸好,请家教的效果很显著,素素破天荒地考了个班级第一。并被选为班级的“黑马”去参加智力竞赛。可是在竞赛中,素素一道题也没有答上,甚至都不听不懂。
在后来的一篇日记里,素素这样写道:
我反应慢,在团队活动里总是拖后腿的那一个。可是,妈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她总认为她和爸爸都是精英,按照基因遗传,我怎么可能不聪明?所以,父母能干并不一定是好事,我不快乐,他们也活在辛苦当中。
1997年,素素好不容易上了初中,刘毓用尽家里所有的积蓄,为素素请来大连市数一数二的各科家教老师。到了最后,素素被训练成只要一看到试题的前半部,就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所以,每次考试,素素都能取得班级前五名的成绩。刘毓非常满意,认为女儿素素的聪明才智被自己挖掘出来了。
2000年,素素上了高中,可是面临她的是门门不及格,为此班主任还特地找了刘毓谈话,甚至有些怀疑素素是事先知道考题才得以进入高中的,刘毓听后暴跳如雷,硬是把班主任拖进校长室,让班主任为此事进行道歉,借此提出将素素调到了重点班高一(六)班。
高一(六)班是尖子班,就这样,本来就跟不上进度的素素被调到了尖子班。不到一个星期,向来对妈妈言听计从的素素告诉妈妈:“我要退学。”刘毓一听,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素素却相当坚定:“老师讲的东西,我根本就听不懂。高中的课程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难了。我想上职校学护工,将来到养老院工作。”素素的话差点儿没把刘毓噎死。
梁军试图说服刘毓尊重孩子的选择,可是刘毓的反应相当强烈:“比咱素素差一万倍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她怎么就不能?我告诉你梁军,除非我明天就死了,否则,我一定要素素上大学,而且是名校!”
2003年,素素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刘毓大哭了一场,认为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素素希望能够过上没有妈妈安排大学生活,可是现实很快扑灭了素素的希望。
第一个学期结束,素素是全班唯一一个高数没及格的人。于是,素素的大学生活过得依然如高中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她在日记里用“可怜”来形容自己和妈妈:
聪明的妈妈生了个不聪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现实,可怜。不聪明的孩子有个聪明的妈妈,被拔苗助长,可怜。
大四吃散伙饭的时候,素素喝了很多酒,轮到她发表毕业感言时,她的发言让很多同学红了眼圈。
“毕业了,大家最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走向社会,自力更生了。而我最高兴的是,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这16年的读书生涯太累了,累得我很多次都不想活了…”
大学毕业后,刘毓托了各种关系,将素素弄进大连一家专事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素素的师父是业界十分有名的律师,对下属的要求非常严格。
上班第一天,师父交给素素一个任务,给加拿大一个客户发邮件告知官司进展,并让对方提供一份新资料。这任务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小事一桩,可是对素素来说,实在有些为难。
因为她外语水平一般,《海事法》又非她大学时的专业,邮件中的很多用语她都没有把握。见师父很忙,素素就向别的同事求助,可是得到的回复是:“我很忙,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晚上,师父回来了,素素只好实情相告,师父当时就有些生气:“你做不了,为什么不求助别人?你知道耽误一天,得损失多少佣金?”当素素告诉师父同事不肯帮忙时,师父更火了:“你平时不注意交往,人家凭什么帮助你?是不是还要我教你如何向别人求助?”
素素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她能感觉到很多同事都在外面向屋里观望,一个念头在素素脑子里产生:单位里再也不会有人看得起她了。
回到家里,素素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在这个单位做了,我根本胜任不了。”刘毓一听就火了:“你堂堂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才工作一天,就说这样的话,不觉得丢脸吗?”
像以往一样,素素就是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服从妈妈的安排。
终于,在一个下午,素素从单位21楼飞身而下,当场身亡。
几天后,刘毓才在自己的邮箱发现素素自杀前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很简短: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这个故事值得很多父母思考,有的时候,你为孩子精心安排的生活,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