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应该会发现,我的内容大多会讲原理,但是却不会触及到方法论,因此经常会有人评论说“讲了一大堆,到最后都没告诉我怎么应对怎么做。”原因就是我个人始终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世界上不可能会有统一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论,成功学,有时对某个人有效的激励对另一个人却会起反作用,由于自己的这个主观观点,我对鸡汤文成功学或是方法论经常持否定态度。大道理三岁孩童都能讲出一大堆,但是如果每个人听了大道理或者方法论的话都能做的到,那么这个世界也显得太美好了不是吗?
那么,回到正题,我们自己亦或是朋友圈,不可避免会看到或者转发一些励志成功学的文章,以求对自己以及亲友进行激励(尤其是长辈,更是如此,鸡汤文轰炸的现象屡见不鲜)。除去这些文章,在我们的生活中亦或是影视剧里,也经常会出现各种主旋律或者加油鼓劲的场景。比如我们会在一些重要事件之前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那么我们的应对方法通常为自我激励给自己打气,来让自己放松下来,又或是当他人沮丧迷茫时,我们也会绞尽脑汁想一些积极向上的人或事来鼓励失落的人,那么这些文章,这些激励法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么有用吗?
以前有一个问卷研究,发现人们通常都会在某些场合情况下进行自我激励,并且认为这种激励是切实有效的。而一个2009年的研究却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论点,这种自我激励其实是无效甚至有害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研究人员设计了三个部分实验,第一部分实验中,249名被试学生需要填一份自我测评的表格(self-esteem scale)与一份关于激励性语句的网上问卷。被试会看到激励语句的例子,比如“我会赢,我会赢”,“我会击败病魔”,然后以1-8的打分的形式填问卷(比如“我经常使用这种自我激励”,分值1为没有,分值8则为几乎每天)。实验第二部分则是被试学生需要重复阅读一句来自自我激励书中的句子“我是个受人喜爱的人”,然后在之后研究者会对学生的测评进行分析。实验第三部分中,研究者告知一半的学生在看到激励性语句时,思考这个语句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而另一半学生则被告知要在看到激励语句时相信这个语句是真实的,之后研究者再对学生的评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中,那些不自信的学生在重复“我是个受喜爱的人”(实验2)这种语句时,或是将注意力集中到相信这些激励话语是真实可信的时候(实验3),他们的自我感觉并没有得到任何提升,他们的感觉反而变得更差。而这种激励性话语,只在那些本身就很自信的学生中有轻微的积极作用。因此,总的来说,自我激励对于特定人群(通常来说为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的人)仅有一点微小积极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最需要这种激励的人而言,反而却会产生反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认为因则跟逆火效应的原理相似(即我上篇文章,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会对理解下面内容有帮助为什么即使我们用事实说话,还是很难说服别人呢?),即积极的自我激励的语句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在通过语言来自我改变,因此,如果这种激励的语句超过了我们自身的接受范围或者底线,那么我们就可能产生反抗,开始拒绝这种信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那么让他们重复去说或者听“我/你是个很受人喜爱的人”这类激励话语,反而可能使他们产生反感心理,并且更加深了自己不受欢迎这一观点。
自我比较理论(self-comparison theory)同样阐述了相似的观点,因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自动的将接收到的评价与自己对自身的评价进行对比,如果外界评价与自身评价较为相符并且合理,那么便会接受,而当外界评价与自身评价不符时,显而易见,会产生拒绝心理,比如说一个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长相中等,而周围却有人一直告诉他/她:“你很有魅力,很吸引人。”那么这种语句在这个人看来反而容易成为一种讥讽的而不是鼓励的语句。简单来说,就是过度的激励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思维,古话所说的“过犹不及”就很贴切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自我激励一定是无效的,或是只对本身就自信的人有效。合理的,可接受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比如“我为某某选了个好礼物”“我提出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比“我是个慷慨的人”“我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要更为有益,也不易引起逆反心理和思维。但是,那些过度的激励法,比如”我一定能成功!“”只要下决心,我能做到任何事!“”我接受完整的自己!“这些在电视情感节目,鸡汤文,成功学,方法论的书中经常出现的语句,反而是会对它们的目标受众(不自信的人)产生副作用。
-----------------
另一个在2011年进行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这个研究发现当我们对未来进行积极美好的幻想或期望时(比如一个月减肥XX斤,要到夏天了,那些年年要喊着减肥的人肯定会对这个现象有切身体会,或是今年要去XX旅游,要完成XX目标),反而会使我们的美梦更难成真,而原因则是这种想象让我们的能量以及斗志显得无足轻重,因为这种积极的幻想让我们身体产生一种成功后的轻松感,而不是为了去获得成功而努力的斗志。
这个研究进行了4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女被试积极地想象自己穿着时髦的衣服走在60年代的街头的美丽样子,结果发现相比于另一部分被要求想象穿着高跟鞋利弊的被试,这些进行积极想象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能量(de-energised)以及血压。第二个实验则是让被试幻想自己赢得了写作比赛,而另一部分被试则想象消极的未来,结果发现积极想象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能量。第三个实验则要求一部分被试对将要到来的下个星期进行积极的想象,另一部分被试则是自由想象没有特定要求,结果发现在下个星期的测评中,那些之前进行了积极想象的被试所完成的目标反而更少。最后一个实验则要求被试在几个小时内不进食喝水,然后让他们吃薯片之类的干脆零食(表面上伪装成是一个食物品尝实验),结果发现对于那些非常口渴的被试,他们产生的积极幻想是装满冰水的杯子而不是考试的成功,而对于水的幻想使他们能量降低,血压降低。而对于那些得到了一杯水从而不口渴的被试来说,他们的美好幻想则是考试的成功而不是水,在这种情境下,反而是对考试的美好幻想让他们能量降低。
所以,这个研究认为如果是生存需要,目标是食物或者水,那么一些幻想是有利的,能帮助自己进入一个低能量的状态减少消耗。亦或是如果一个任务让你筋疲力竭,你的短期目标是放松,那么进行一些美好的幻想也是有利的,因为这些幻想能让你产生放松的情绪,应对焦虑感。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美好的积极幻想更有可能耽误我们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因为这些幻想总的来说让我们提前处于完成任务的成功错觉,从而导致我们产生轻松情绪,丧失了斗志。因此,美好的积极的幻想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用。
----------------
所以,以后当我们看到鸡汤励志文或是电视节目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些文章到底带给了自己什么?在明天自己还能记住这些文章里的什么内容,这些文章里说的方法论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自己是否真的有决心去学习和实施。但是,在这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点,如果我们自己已经有这种决心和意志力去实施这些计划,那么我们还要这些鸡汤励志文方法论做什么呢,自己早就已经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大步向成功迈进了吧?:)
Eisenstadt, D., & Leippe, M.R. (1994). The self-comparison process
and self-discrepant feedback: Consequences of learning you are
what you thought you were no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611–626.
Kappes, H., and Oettingen, G. (2011). Positive fantasies about idealized futures sap ener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 (4), 719-729
Wood, J. V., Perunovic, W. E., & Lee, J. W. (2009). Positive Self-Statements Power for Some, Peril for Others.Psychological Science,20(7), 86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