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国家课程计划,从目标上来看,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课程正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生。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内容的选择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自正式进入课程表以来,大家都在积极尝试,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可以说是精彩纷成、五花八门。也容易给人错觉,觉得“综合实践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然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它有着自己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得从内容选题上着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题:
1、突出主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目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突出主题的生活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学生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选题是实在的,以容易给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便于学生在探究后能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3、突出主题的整合性。从纲要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非常强调“整合”,注重“实践”,它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很多学校仍然以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实践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不然,一个好的综合实践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积极探索制定主题的方法,就能制定出适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好的选题就有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掌握方法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能力是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心理学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学给实践能力下定义: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 适应社会生活, 解决基本实际问题,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促进自我成长, 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了语言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和自然实践能力等。
1、充分准备,分工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作充分准备的活动课程。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可能需要学生提前作好相应的准备。但这对学生来说,越是参与度越高的活动,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前期准备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进行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让学生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相应准备工作。
2、创设情境,加强体验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也一样。在活动之初,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置身于活动之中。比如在《给花草树木做名片》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植物“名片”激发学生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确通过“名片”的制作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作欲望。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开展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等方法去开展活动。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学科整合,实践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的形成开展的。因主题的不同,涉及的学科、内容、人员安排都不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协调其它学科的老师或者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内容为载体,以活动为准绳,开展好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