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几个朋友打电话过来跟我说他们创业去了,咨询做产品方面的思考。有在深圳准备众筹智能家居硬件的,有做app的,有基于微信做二次开发的,也有做天猫已经开公司的朋友,还有退学去旅行最后开出了明信片连锁店的。这些人与我一样都是90后。哈,我的朋友圈里都是充满热血的人啊,从优秀的他们身上,我汲取到了很多精神食粮,这也是我越来越“叛逆”,越来越自由的来源。人生不设限,天广地阔,任我逍遥。
我这两天在看周鸿祎先生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有闲暇时间会把读书笔记给做出来,现在看书的量的确是非常大。在这本书里面讲到的,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创业初期要忘掉概念,忘掉平台,快速推进。在产品上要抓住核心需求,做满反馈,以用户为中心。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做产品的时候往往就想着做平台型产品,这是错误的。所谓平台,要看产品属性。而在产品的初期,要做的事很简单也非常难,就是只抓住一个点做深,给足用户体验,最后产品如何发展,走怎样的商业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市场上讲的所谓的商业模式,马后炮居多。时代真的变了,一开始不想着如何做好产品,我觉得真的是在舍本逐末。
创业者要做减法。尽管我不算真正的去实操开公司做产品,但我犯过这个错。在换岗找工作那段时间,我的闲暇时间多了,有一天想到做一个产品,遥想着马上就要变成平台(思路是往平台方向走的)。那一个月时间,我经常半夜想到一个点子就起来画原型写PRD,原型都基本做好了,成了一个内容平台。当时,我还游说原先一起开工作室的朋友一起干,在工作之余搞这件事。但朋友们给我提了几点,如何推广,市场多大,用户群体如何。我当时都答得不清不楚。没人想做,所以我就开始自己开发搞。但是搞着搞着,当底层搭好的时候,我却冷却下来了。这种是非常理性的冷却。
究竟我的用户的痛点是什么?我的用户会喜欢这个产品吗?市场上是不是还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我问了自己这几个问题,发现自己都没有答案,也因为原型画成了平台,当时也没有对需求进行细分剥茧,所以到真正开发的时候也在疑惑,究竟我应该要先开发哪个功能?我当时对整体的交互效果要求得非常高,这又是非常耗人力的地方。连最基础的用户系统都是要耗人力的,用户系统要不要初期搭,这时候又在考虑收益。这就是贪婪带给我的影响,也是在没有较为合理产品思维的情况下犯的错。而现在,我在贪婪的学习如何去做产品,至于这个停留在搭建底层期的想法,会先放到相似的竞品功能中去看是否会吸引用户群使用,再去用户群当中找到真正的痛点。这是后面的一件事情。
所以做智能家居的,做app的朋友在跟我探讨产品思维的时候,我现在会告诉他们,不要想平台化,想用户痛点,把用户场景看清楚,想清楚。我们做产品初衷一定是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核心的问题他是有入口的,也有出口的。这是产品思维的入口和出口。尽管如此,聊天结束,我还是感受到他们思维里还是会有平台化和受各种概念的误导。折腾和犯错是必需的,我太喜欢我这群折腾的朋友们了。
做减法,放慢,再放慢,爱自己的用户。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在现前的产品实践当中不断体会到的。
创业去吧?泼泼冷水,再出发。即使没有真正开始实业,但是在现有的工作当中一定要多多问问自己,你是为了那份工资而工作,还是为了学习而工作?我想踏实的创业精神远比带着口号出发好的多。
非常真挚的建议,在大学里还有闲暇时间的,一定要尝试自己当当老板,这时候对创业精神的体会才会更多些。真的是这样,换位思考没那么容易。
PS:允许非商业性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这里只求真,没有真理。
个人独立博客:PMFuner.com
记录一个不惧撞南墙的野路子产品经理的故事.
期待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