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三国,感觉最难以接受的是曹植。长得像个女人不说,还像个疯子,天天说着疯话。
可能导演是尊重《三国志》,但是《三国志》上也没有将曹植写成这样一个纯粹的酒徒呀。《三国志》上说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輿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从这些描述中无法看出曹植天天醉酒,致使几乎没有清醒的状态吧。性简易,是说不喜欢繁琐的礼仪程式,尚简易所以才不治威仪。輿马服饰,不尚华丽,还是在说性简易。即使“简”有“狂简”的意思,那也绝不会是终日疯疯癫癫吧。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足可见曹植平日里还是颇为清醒的。至于饮酒,那也是有的。“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植的问题,可能就在于任性而行,这样的任性而行,原本就不是什么大的毛病,如果与争世子之位无关的话。自古文人无行,儒者以文乱法,率性而为自古也是美谈。接舆绕车而歌,严子陵夜卧龙塌,嵇康赤膊锻铁,李太白买醉长安,都是千古佳话,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行。
但是曹植的错误就在于在关键的时刻,他醉了。曹仁被关羽所困,曹操想让曹植任南中将军,去救曹仁,但是曹植醉了,不能受命,所以曹操悔而罢之。但这是曹植失宠之后,也是在曹丕被选为世子之后的事,此前好像曹植还是能分清楚轻重缓急的。看看他早年的诗,是十分渴望建功立业的,他此前应该在昂扬的精神状态中过活:“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作为一个书生,一个文人,混迹于虎狼相争的政治家中间,他原本值得人们称道的品格,就是率性而为和饮酒不节,就成为导致他后来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昔日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那应该是黄初之后的事,并不是曹操活着的时候。
后来的人们从来就是买曹植的账的,谢灵运说,天下才华有十斗,曹植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如此狂妄的人,还要如此买曹植的账,何况一千八百年来的读书人了。
但是新三国中的曹植形象,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新三国中不无精彩之处,但是曹植的演绎无疑是一个极大地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