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代那些名门望族都留下了传承百年的家训家书,如《朱子治家格言》、《严氏家训》、《了凡四训》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优秀典籍。我们家普通平凡,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治家名言,却也自有规矩,这些规矩不写在纸上,却刻在骨子里,潜移默化中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
我的父亲为人勤劳正直,平生最看重“孝道“二字。他常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那就枉为人子,这种人不可交。父亲幼时家贫,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他早早辍学去木器厂做工,赚取微薄工资补贴家用。成家后去外地工作,只要一回家就先去爷爷奶奶的住处,嘘寒问暖从不间断。两年前爷爷病重,缠绵病榻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就在爷爷的病床前支了一张小床,端水喂药昼夜看护,从未说过累和辛苦。父父亲的言行传递出家风的根蒂——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母亲则教我们勤俭持家。她是个朴实善良的家庭妇女,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能说出言简意赅的生活哲理,比如母亲常常教导我们说”精打细算,油盐不断“,还有”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等等,话虽然粗俗了些,但却蕴含了朴素的治家名言。母亲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谁要是浪费粮食、糟蹋饭菜,就会受到惩罚。母亲说:你们没有吃过苦,自然不懂粮食的珍贵,每一口饭都是来之不易的。等我渐渐长大,我明白母亲的节俭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对物力的敬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至于读书,则是父亲母亲一直最看重的事情。父亲、母亲因为幼时家贫没有条件走进书香校园,所以对读书人格外地尊重。等我到了入学年龄,我背着母亲亲手缝的书包,父亲拉着我的手,亲自把我送到学校门口。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好好读书,多读书你才能有出息,多读书你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有一次我贪玩不想上课,跟几同学偷偷溜到河边钓鱼,结果被老师告到了家里。向来和蔼可亲的父亲竟然动手打了我,我从未见他发过那样大的火。晚上我在哭泣中入睡,朦朦胧胧中却发觉父亲一直坐在我床头,他坐了很久很久。等我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对读书、对知识是何等的尊重和渴望。
我们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从来不曾有过偏差,包括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如今我已为人父,更懂得家风的重量。它不是挂在墙上的匾额,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不是用来训诫孩子的教条,而是以身作则的示范。真正的家风,在一粥一饭之间,在言谈举止之际,在潜移默化之中。它如春雨,润物无声;如微风,拂面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