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
人生重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把哲学也分为了不同的门类。比如“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形成本体论;“我是如何思考的”形成辨证逻辑;“我是如何形成又如何运作的”形成心灵哲学;“人生在世应该如何做”形成道德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形成政治哲学等等。
中国古代道、墨、儒三家对以上问题都分别做了回答:
本体论与“道”
道家思想的“道”在本体论上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印度和西方的命题范式。“道”既不是印度的“梵”,也不是西方的“上帝”,更接近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就是模仿道家思想。
老子对道的定义是无声、无形;是单独不变的存在,周行于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与“无”同是万物的母,可见道即是无,无即是道。万物未生时,是一种“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故说“无名天地之始”。后来有象有信,然后可立名字,故说“有名万物之母”。因为无名先于有名,故说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
逻辑学与“墨辩”
墨辩论“知”,分为三层: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发生的感觉;三是“心”的作用。要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觉”。这三物同力合作靠两种作用:一个是“久”,一个是“宇”。久即是“宙”,即是“时间。“宇”即是“空间”。这两种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觉。有了久与宇的作用,才有“记忆”。墨辩叫作“止”。
墨辩论“知道”的分别有三种:闻、说、亲。第一种是别人传授给我们的叫做“闻”。第二种是由推论得来的叫做“说”。第三种是自己亲身经历来的叫做“亲”。
墨家的“辩”,是分别是非真伪的方法。论辩的人需要搜求观察万物的现象,比较各种现象相互的关系,然后把这些现象和这种种关系,都用语言文字表示出来。所以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墨辩还有一个“法”的观念很重要。科学的目的只是要寻出种种正确之故,要把这些“故”列为“法则”,使人依此去做可得到期望的效果。归纳法是根据“有之必然”的道理,去求“所以然”的方法。演绎法是根据“同法的必定同类”的道理,去把已知之故作立论之故。
心灵哲学与“庄子”
禅宗多有庄子的思想。庄子说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的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却又并不是一抬头就同时变成了各种物类。这些物类都是一代一代的进化出来的,所以说“以不同形相禅”。“自化”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旨。
西方宗教家往往用因果规律来证明上帝之说。《知北游》篇说“犹其有物也无已”。正如数学上的无穷级数,终无穷极之时,所以“无已”。
庄子是完全的怀疑主义,和墨家恰恰相反。辩胜便是应当的,应当的终必胜这是墨家名学的精神。庄子却大不以为然,“彼”即是“非是”。“是”与“非是”表面上是极端相反的。其实这两项是互辅相成的。若没有“是”,更何处有“非是”?因为有“是”,才有“非是”。因为有“非是”,所以才有“是”。故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世上无不变之事物,也无不变之是非。这些观念和海德格尔相似。庄子将这个思想推到了极端,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道德哲学与“孔子”
孔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一是一切变迁都是由微变显,由简易变繁杂的,因此孔子的哲学看重动机;二是人类的一切器物制度礼法,都起于种种“象”,“象”的应用,是“意”“居心”“念头”。在实际方面,就是“名”,因孔子重视“正名”;三是积名成“辞”,可以表示意象动作的趋向,可以指出动作行为的吉凶利害,因此可以作为人生动作的向导。
“忠恕”是孔门人生哲学的根本方法。恕字在名学上是推论,我与他人同是人,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故“所求乎子以事父”,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认定我与他人同属一类,只要认得我与他人的共相,便自然推已及人。这是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
儒家的人生哲学,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因此做父亲须要尽父道,做儿子须要尽子道,做君须要尽君道,做臣须要尽臣道。
人能好德恶不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便是到了“好之”的地位。道德习惯变成了个人的品行,动容周旋,无不合理,如孔子自己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便是已到“乐之”的地位了。
政治哲学与“法”
中国的法理学虽到公元前三世纪才繁盛起来,但它的根本观念来源很早。
一是无为主义。中国的政治学说,自古代到近代,几乎没有一家能逃得出老子的无为主义。孔子是极力称赞“无为而治”的,法家虽信“无为”的好处,但他们认为必须先有“法”,做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无为之治了。
二是正名主义。“善有善名,恶有恶名”,使人一见善名便生爱做的心,一见恶名便生痛恶的心。“法”的功用只是要“定此名分”,使“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这可见儒家的正名主义乃是法家哲学的一个根本观念。
三是平等主义。墨子的“兼爱”主义直攻儒家的亲亲主义,无论是科学的通则,还是国家的律令,都是如此。这是法律平等的基本观念。“法”的作用是要能“齐天下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