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戏我们看过很多,《城市之光》也是一场双雄戏,说实话,拍的实在算不得上乘。即便是有一些无奈的舍弃,作为一部悬疑片/罪案片/推理片来说,剪辑过快,细节缺失,镜头语言电视剧化是这个电影的三个非常突出的缺点。
细节上的缺失也不能怪谁,审查制度如此,尺度能到我们看到的成片应该已经算是很努力了。过多的细节可能不利于过审。9月30日定档,然后改档,中间的波折说不清楚,但看成片感觉就是删了东西。
剪辑过快,或者说,这个故事的整体叙述方式是缺乏‘起承转合’的,因为人物缺乏合适的细节做铺垫,所以电影的所有节奏都是爆发式的,缺少了安静的铺陈,这种连续爆发式的剪辑,会令人审美疲劳。
这样的审美疲劳,加上一点也不讲究的摄影调度,就让整部电影看起来节奏很糟糕,快慢不均匀,成了流水帐一样的叙述。
所以,非常可惜,由于上面的三个原因(细节不提了,没有截图不好分析,出下载了单独对比写一篇吧)这部电影可惜了这么好的演技(仅针对邓超和阮经天),角色,故事和寓意。
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些都优秀了,那你还在乎这些有的没的节奏和摄影干什么呢?
当然要在乎,影像风格是一个电影的最直观的,叙事节奏是最核心的,这都没做好,那,电影本身就必然不能给予高的评价。当然,平心而论,这是导演的水平有限,或者说,论述环境有限,没有办法再做更多的施展了,很遗憾。
但,《城市之光》的意义超过了它所呈现的水平,这是中国电影的一次绝佳的尝试。就算它没有成功,但这一步,走的非常漂亮。这在中国最空白的罪案领域是很突破性的尝试,它并没有在否认我们社会中的黑暗,反而在陈述它,并且延续它,把这些可怕的,令我们愤慨的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讲述,来惩罚。
这是一种抛开法律,直问结果的处理方式。但在本质上,这种方式的追求和警察的追求,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重塑社会精神,整顿道德秩序。
本来呢,在编剧塑造角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创作出神级角色的题材和空间。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黑暗骑士》中最负盛名的反派‘小丑’,他和蝙蝠侠虽然站在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面,但他们所有行为都在追逐同一个目标——重塑哥谭精神。
他们都认为这个城市生病了,法律和警察都已经治不了这个病了,只能自己出手来治疗。蝙蝠侠是出于道德,小丑是出于对于罪恶的更高阶的追求,他们都要惩戒这个城市的罪犯,来获得自己对于城市精神的主导权。
在《城市之光》中,两位主角也在做着这样的竞争,在面对社会的罪恶时,谁能获得裁判和主导权。只是,这种追求没有深入化,只是浮于表面,估计拍深了就超纲。
方木本身作为这个城市的光,长期缺乏暗的对照。李一的事件加速了这个光暗淡下去的过程。所以,‘城市之光’的出现,再一次点亮了方木这道光,因为它将整个城市拖入了更大的黑暗,也与方木这道光呈现了不一样的‘竞争力’。
还记得小丑在面对面对蝙蝠侠的最后时刻说了什么吗?
YOU……YOU COMPLETE ME!
是的,这是一种互为补完的表现。方木造就了江亚,江亚,又成就完整了方木。
有了最暗的时刻,才有最亮的光,光也才显得更有意义。也许我们的国家不完美,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暗面存在,才彰显了这些战斗在黑暗第一线的人民警察是多么的无私无畏,可敬可谓。国家第一次直面了黑暗,来致敬光明,而不是刻意塑造美好,黑白分明的来彰显正义的力量。
可惜啊,导演的水平有限,没有把方木塑造成为一个黑暗英雄,也没有把江亚打造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顶级罪犯,但这样的开头,总是令人欣喜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城市之光》里其他作品影子——《七宗罪》(影像风格和整体框架,但并没有学好)《死亡笔记》(L与月神月的亦敌亦友短兵相接的智力交锋)《杀手G+猫胎人》(为民除害网站+作案手法细节)任何一个桥段处理好了,都是可以提升一个档次,但是我看导演电视剧出身,可能在电影语言和叙事和人物塑造上,还有进步的空间。
同样的本子,同样如此值得思考的故事,如果放到大卫芬奇手上,我相信,会诞生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心灵猎人》这个叙事和摄影水平持续下去就行,不必到《七宗罪》和《十二宫》这种顶尖悬疑水平了。
(这部电影值得吐槽的细节就不提了,我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大脉络上看个爽就足够了……)
作为一个悬疑、罪案电影的爱好者,我希望《城市之光》这样题材的电影能够更多,更深一些,尺度能够再大再范一些。毕竟,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的,我们要正视黑暗,承认黑暗,才能在最终彰显战胜黑暗的光明的伟大。
文/骑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