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

早起带妈妈在公园漫步,她说,你看,那棵树修剪得真好看。我随意瞟了一眼,发现它的每一处树冠都被修剪成圆乎乎的样子,看起来像动物一样可爱有趣,可是你也不免觉得它可怜,终归活成了人类喜欢的样子,失去了自我的选择。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令我联想到孩子。我们作为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会把孩子像一棵树一样去修剪,成就自己心中关于成功孩子的各种标准,如果操作成功,不但自己骄傲,还引起他人的羡慕,令自己更加有存在感。可是,这标准到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自恋?还是真的为了孩子?这个教育的过程得有多大的个人局限性啊?

我们也会雄赳赳气昂昂的把自己修剪成符合他人心中标准的完美好人,像这棵树一样有趣又可爱,得到他人的称赞与惊呼,未曾了解我们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心理学把这种忽略内在的感受的状态称为:假自体。

犹如我的同学,一位心理医生。她说,不知道人家是怎么长大的?为啥我就一路长成了歪脖子树?

孩子其实可以像树一样,但是应该是那种有很多可能性的树,阳光空气和风细雨,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去生长,像森林的树木一样强壮有力,富有强烈的生命力,而不是所谓好看的盆景,塑造成人类喜欢的可怜样子。

好友多年前调侃我说,你原本可以长成一棵苍天大树,但因为你的生活太舒服了,于是长成了小盆景。呜呼,我这个小盆景心里很不服,打碎盆子,继续努力制造耐受的环境,让自己有能力长成铮铮铁骨的大树。

话说回来,我们也许可以任意打造自己,但其实没有能力和资格任意打造孩子,因为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只可以努力给孩子们提供土壤阳光、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以及关爱和陪伴,长成怎样是他们内在的动力在达成。但往往是我们怎样打造自己就将怎样打造孩子,或者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满足我们的自恋。从今,我们可以努力得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才可能以我们为示范,活出他们自己的理想。

教育是唤醒一颗种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跟随你的孩子,相信各种可能性,毕竟可能性和奇迹指的是一回事儿。

让自己努力、顺应、空灵、圆融无碍。跳出小盆景,长成大树。毕竟,心灵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长成大树是值得期待的幸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