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
请以“————,你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上周布置的作文题,现选编两篇优秀作品:
这是张明霞的《周庄,你好》。张明霞的文章,以游览周庄的游踪为线索,“入口——船上——沈厅——茶馆”,条理清晰。叙事过程中,巧妙穿插了周庄、沈厅得名的由来,沈万三的故事等人文历史,增添了文化韵味。全文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品读这篇文章,如同品尝一杯清新淡雅的茗茶,余味悠长。
这是朱郡南的《琵琶,你好》。
朱郡南的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比、比喻、引用、拟人,既有现实的描述,也有丰富的想象,亦虚亦实,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优美的意境之中。
今天在微信中读到一篇类似的文章,一并展示在这里,供大家学习欣赏。
秋 颦
万淑婷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在某个寻常的秋夜,林妹妹在纸上写下《秋窗风雨夕》,她的眼泪便作了红楼梦中的每一场凄凉秋雨。
若以一个季节比喻林黛玉,总觉是“秋”最相宜。伤春悲秋自是文人本性,虽那《葬花吟》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暮春配得起绛珠仙草一世的眼泪,然而只有秋才能完整地诠释黛玉之魂。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眉梢眼角,温柔如秋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仪态举止,清朗如秋空;“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气质风度,哀婉如秋叶。绝代姿容,非春之娇媚,非夏之风骚,非冬之冷艳,实属秋之脱俗典雅。
外貌上惊为天人,如秋季那层林尽染的景色令人赞叹。而黛玉之性格,也像极了秋天。聪颖如此,多疑如此,口出嘲讽,毫无顾忌。秋季的早晚,是极凉的。林妹妹的清高孤傲,一张利嘴,使人忌惮,叫人暗地里生恨。但这凉意,虽来势汹汹,却也消散得极快。就像秋阳高照,仍充满暖意。香菱学诗,她尽心尽力,对诗认真评判,对人悉心引导。若哪个真心待她,使她在深宅里得了些许温暖,她定以同样真心回报。史湘云心直口快,薛宝钗世故圆滑,黛玉都将真心捧与她们。和姐妹们一处作诗、说笑,秋季的阳光,温度也刚刚好。
黛玉的天真,外露于孤洁清高,目下无尘,内敛在木石之盟,宝黛之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多病孱弱似秋,高洁之志如菊,奈何封建礼教的严冬不认可她的爱情——为人妻,她不会劝勉夫君考取功名;为人媳,她不屑揣度人心步步为营。在这个走向没落的家庭里,她是那最令人惋惜的殉葬品。但她是有尊严地迎接死亡,“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秋季的明澈。她拥有的心心相印的纯洁爱情,是那秋空中的惊鸿一瞥,使短暂的生命有了无尽的凄美余韵。
说回这首《秋窗风雨夕》,在书中乍一看似乎出现得不合时宜:前有宝钗探病关怀,后有宝玉嘘寒问暖。细细想来,在这场景中品出人生况味的,也只有黛玉了。宝钗的燕窝不是稀罕物,黛玉看中的是这份情意,主动承认从前是自己多心。秋夜雨声淅沥,宝钗不至,许多真心话刚准备倾诉又不得不咽下。寄人篱下的身世,让黛玉对别人的关怀受宠若惊。敏感一方面体现在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容易被温暖触动。颦儿自己也意识到了,虽有宝玉与自己情投意合,但他终不能体会自己凄苦无依的处境。而宝钗的小小举动自己就感激不尽,想来不免伤感万分,终究是太缺乏关怀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苦楚无人诉,残漏声声,秋雨点点。秋也是萧条和凋零的季节——真挚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纵收获柔情蜜意,也挣不开封建的枷锁。
我想林妹妹本质上是寂寞的,“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才华出众,为众姐妹之魁,偏极有自尊心,又多愁善感而易顾影自怜。贾母照拂,终是外人,又最识得众人脸色,心里明镜似的,恨这污浊,又苦于大观园是唯一庇荫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凛冽的寒冬终将到来。
想起诗人阿多尼斯的句子:“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惟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倒不知是秋季生为颦儿造,还是黛玉生为秋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