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只要专业选的好,年年期末似高考”,大学快念完了,我才发现这句话有点问题。高考算什么啊,只考了四门课,却认认真真准备了一年,而且题型都很熟悉。
但大学不是这样的,短短两三周,从开始复习到完成考试,五六门考试,一样都不能松懈。学的时候轻松,换来的就是考试的时候不轻松,有些东西,只有等到这本书快学完了,你才会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还有的书,你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或者你真的理解不了,比如傅里叶,对于新手来说就是杀手锏;还有的书,讲起来嘻嘻哈哈,一考试就严肃了起来,都是推理运算之类的。而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不能对数字推理感到厌烦,因为真正的逻辑就在这你看不懂的表达式之中,而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对于图像以及表达式,要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力,明确其意义以及侧重点。因为图形和方程无疑是最简洁,和最能表达思想内涵的工具了,如果换成描述性的语言,则显的极为拖沓和低效,所以我们一方面爱着,也痛恨着。或许简洁,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过于抽象化,你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洞察力,思考力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和奥秘。
当我和别的学院的同学走在一起,听闻他们一学期也只有两门考试课,而且并不是很难。对于我们理工科,难度很明显上了一个层次,你不得不去面对许多公式和结论,越多模型和概念,你理解或者马马虎虎,都要去弄。
为什么我会突然有这种感觉呢?原因在于我也是从高考过来的,高考的时候,一切都很轻松,虽然说平时学习也挺认真,但毕竟是以书本以及老师安排的复习进度前进,并不是很有压迫感,而现在则不一样,你突然发现如果你仅仅拿出你高考的劲头来对付考试,已经不够用了,你只有更加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制定更加全面的复习计划。
思考的时候,我们要有观念工具,对于一门学科性的知识。对于一本书,即使是枯燥的书,我们也要学会阅读一本书,因为它不可能说的是废话,如果完全没有用,就会被删掉。
我们都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而罗胖就是这么干的,然而有人说了“如果真的这样,那只能证明你十年没读什么书,或者根本就不会读书”。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
所以,并不是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而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不打破观念去看问题,不能用新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是追逐大流,驱于同化,缺少创新,丢失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