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敲下键盘的此刻,我思索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十一年前,我没有美国TOP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有超百万的奖学金,但我有这三个“毒”思想,掌握这三个“邪”能力。
今天。不卖焦虑,不贩鸡汤,不讨喜头。只有冰冷的现实。
我毕业于福建省最好的中学。很悲哀的是我没参加过高考,想装人生导师奈何资历不够。不仅是我,我们那一届学生百分20都没参加过高考,最牛逼的学霸早已走各种早招竞赛被TOP4录取,一些图省事的也经渠道进了各类985、211。即使如此,我们那一届还是轻松包揽了大部分省市文理状元、前10等。
我没参加中国高考,倒去考了美国高考-SAT。当年我们自主申请去美国的还是小众中的小众。大家在新东方最早开办的SAT班中相识,在CUUS上相聚。在这里我认识了全国各地的牛逼学校的牛逼人:南外、杭外、深中、雅礼、东北育才。。。。考试成绩下来,武外的一个小姑娘成了全中国第一个SAT满分的人;录取结果下来,各路HYP和顶级文理学院的录取通知满天飞。
跟着牛逼的人,也不会混的太差。我也进了一所还不错的学校,拿了一百多万的奖学金。用美国人的钱上美国人的学。这在当时,是个标配。
我本想着无论是高中的圈子还是大学的圈子都是最牛的圈子,这里会冒出最牛的人。但毕业七年过去了,说实话,大家的成就都远低于我当时的预期。“也不过如此”“泯然众人”是最好的形容。
高中同学中没有出现仕途新星、商业奇才、网红达人。在过去几年一波又一波逆袭改变命运的机会中的弄潮儿为零。有些人有让一般人人羡慕的工作,比如投行咨询之流,比如垄断国企的好部门之类,但也就到此为止。大学的同届也一样,除了工作普遍更好,工资普遍更高,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有出息的人。最厉害的是奶牛DENNY,现在乐纯酸奶的BOSS。也不过如此。
从这些人的收入分布来看,地理位置和行业占主导因素,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占比不高。这就是现实。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成就相对自己的预期和社会给我们的预期差别这么大?我一直在复盘失败的根源。我观察成功者的案例,反躬自身,得出了三大颠覆你认知的“毒”思想,以及三个“邪”能力。
“毒”思想
A“天上地下 唯我独尊”
我们这些人成就低是必然,因为我们根本就没上这竞技场。不是我们不想上,而是我们没想过可以上。在社会各行各业兴起的时候,我们的路径似乎只有一条:好学校-投行(OR好工作)-职场积累经验人脉BLAHBLAHBLAH。在别人坐上火箭的时候,我们拼命挤上高铁,还庆幸自己能比公交车更快。
成长过程中,我们习惯了只要完成XYZ固定条件,就会获得ABC特定结果。我们一直在满足他人的条件,老师的,家长的,学校的,企业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了棋子,而从来也没想过自己也能成为那个下棋的人。
而从古到今,那些自己攀上高位的人总有一种天生的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脑回路不是去满足他人条件,而是时刻把“我”考虑在第一位。“这件事是不是满足了我的条件?”“这件事我能不能接受?”“这件事是不是按照我希望的方向走?”
这是一种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思路。但若你有这样的视角,在你双手空空的时候,你看待世界仍会充满霸气和主宰。你会认为这些东西、那些资源都是等待你去用。一瞬间,在他人眼里匍匐和仰望的对象,在你眼里,都有了特定的用处,成了为你所用的资源。当然不是说你一下子就有能力和条件去使用,但在心理和心态上你认为你才是主角。
这种思维方式收益良多。我几周前为一个项目融资。我没啥背景和资历,项目有没有落地的实体,就是一个IDEA。见了很多人,各种人提了各种意见,比如哎呀没有实际东西啊等等。若是以前,我肯定把他们的反馈都记下来,然后尽量一个一个去满足。
但这次我不,我很清楚我这次就是一个IDEA融资,风险和收益也是按IDEA来匹配,我有了实际的东西那就是另一个交易条件了。而且,能做风险投资的人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群,大部分人瞎逼逼半天其实你做成什么样他们都不会满足,只会给你找更多要求,让你满足更多条件。
事实也是如此,最后给我钱的人都没问啥,而不给钱的人问了一堆。你要知道,这些都是完全的陌生人。
你要相信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 ,这个世界足够大,你不要去满足他人,而是要找到那些满足你条件的人。
以“我”的角度来思考,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开始围着你转了。
B 我FOR ALL
你永远永远要让自己占据主动地位。如果没有主动地位,那么宁可别玩。你不一定非要玩这个游戏,条件形势都被动,那就拜拜。
而让自己占据主动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依靠唯一的经济学真理-供需关系。
你要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一对多的地位。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直播。多少大街上普普通通的女孩到了直播间就成了“女神”。这并不是滤镜或别的什么表面上的功夫。而是在直播间里,观众比表演者多。女孩到了这里突然有了众人围观的舞台光环,她的价值也水涨船高。
你尽量不要为任何个人付出太多,因为你会积累过多沉淀成本,导致你处于被动地位。你要相亲,就相同的条件发给N个人。你要融资,就把你的计划书公布于众。你有个IDEA,别在朋友圈窃窃私语,放到公众平台上积累粉丝。
当然,这里有个基本判断,对于有些非常核心的需求和人物,你当然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付出,因为别人帮你的前提是能看到你为他所用。忠心永远能比能力提供更高的价值。但你一定要知道只有非常重要的人才值得你这么做。而对于一般情况,你一定要让自己一对多。
C 着眼利益和价值链
大部分人,包括你的父母、老师、同学,都活在一种“拎不清”的状态和或轻或重的自我安慰的舒服感中。
你要冲破这种状态,你要真正成功,就别把他们的絮叨和评价当回事。平庸的建议只会让你有平庸的结果。
在你考虑大部分事或者评价大部分事的时候,一定不能被虚幻和虚名所误,一定要从切实的利益来分析和评判。
网上、生活中这个名人那个大V对于你来说,如果没有给你产生实际价值,那就是个屁。你不需要弱小到需要找个人作为你精神崇拜的对象。你也不需要为虚名所误,在对方没跟你有等价交换的可能时,就自己先低一等,为他人驱使。
他有钱,一分钱没给你,跟你有啥关系?他有名,不带你玩,你又为何要跟随他?他有权,不能为你所用,对你又有何用?
你看懂了这些,他们对你就没有任何掌控力。你们之间的交往都只会建立在等价交换之上,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好消息是,由于大部分人都不自重,如果你活的自重,即使你没啥所谓的“本事”,你也能获得超额回报。
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统治和权力都建立在幻术和骗局之上。而你能看清这点。
价值链是利益的延伸。你在一个企业、在一个组织、或者仅仅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整个价值链链条中贡献了多少,又分配了多少。清楚自己的价值,清楚整个价值创造的流程,你才“拎得清”,才有筹码,才知道要往什么方向走。
大家赞多的话,我继续写三个能力。
我准备建立一个社群,在里面大家相互监督完成各自目标,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和那些靠这个割韭菜的人不同,我这个群不收费,但是要求高,没完成任务的会被筛选出去,最后留下来的都是一同作战具有极强思维能力和执行力的战友。感兴趣的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