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番禺市桥,有一座意义非凡的红色革命遗址——位于丹山村的黎氏宗祠。它见证了那段坎坷艰险的抗战岁月,铭刻着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跨越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丹山村位于市桥城郊西北角,地处沙头、沙湾、钟村、南村、石碁等地的交通路口,是市桥至广州的陆路要冲。这种区位优势,加上旧时丹山地势逶迤,丘陵起伏,背依珠玉岗,左边是睡龙岗,右边是金鱼岗,各有山间小路可通钟村、沙头等地,易于隐蔽和防守,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丹山村成了广游二支队及之后的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游击队小鬼谭卓然称它是“禺南革命活动的首脑”。而丹山黎氏宗祠,则是攻打市桥日伪军的主要集中点和出发地,吴勤、严尚民、谢立全、卫国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组织抗日斗争。1944年6月26日,广游二支队禺南大队在黎氏宗祠秘密集结,夜袭市桥,目标直指汉奸李辅群的伪军巢穴,打垮伪军3个连及8个单位,歼俘百余人,缴枪190余支、子弹1万余发。此战极大动摇日伪统治,鼓舞民众信心,巩固抗日根据地,为禺南革命活动立下不朽的功勋。
近年来,丹山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广东省关于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的机遇,以广游二支队驻队旧址黎氏宗祠为重点,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路径,打造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创新模式,变百年祠堂为讲堂,讲述红色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加强保护,守护红色根脉。2023年,丹山村用好上级划拨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对黎氏宗祠进行修缮维护。严格按番禺区“五个一”工作指引,完善遗址管理、提升展陈水平。全面挖掘整理革命遗址资料,加强革命文物、文献及口述资料征集。对红色人物、事迹科学建档与电子化整理,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记录,做好资料入库。
做强研学,释放资源活力。丹山村将黎氏宗祠与爱国主义、党史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品牌。提升讲解服务,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讲游结合,让人们在观景中接受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打造“红色+研学”新业态,开展“家门口的红色讲堂”等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
推广弘扬,助力乡风文明。丹山村借助传统与现代媒体全方位宣传,在多家平台报道20余次,加深群众对红色事迹的认知。发挥本土革命遗址优势,使其成为文化活动与党史学习重要阵地。将宗族祠堂变为“红色讲堂”,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接受教育,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