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几次地感慨出“学了那么多,还是好不过这一生”这句话的呢?我不知道你们都这样吐槽过自己几次,反正我是已经吐槽够了…
困惑
先抛开毅力耐心等精神思想层面的原因,拿我自个来说,比如报了不少付费课程,得到App上也订阅了不少专栏,知乎里买了不少live,再加上这些各种知识的音频、视频,那可真是从早看/听到晚,几乎是从一个碎片(时间/精力)“学”到下一个碎片。可是,在一段时间后再听当初早已“学”过还自认为已懂的“知识”片段后,才失望的发觉原来自己根本还未理解其中某几个最关键词的意思。
一点解疑
最近,比较偶然的了解了“知识管理OS训练营”和“DIKW知识管理模型”,觉得它对我的这种疑问给了一些启发和解答,结合总结如下:
“知识”与“信息”的区别
DIKW知识管理模型里,提到了4种定义:
- Data:数据,即来源于原始观察的事实
- Information:信息,即数据之间的关系
- Knowledge:知识,是信息的集合,主要解决怎么应用的问题
- Wisdom:智慧,主要体现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更关注于对未来的预测
我们一般所说的“知识”,其实更多指的是加工过后的“信息”。所以,当今这个时代,比起“知识爆炸”,我们所见所感的,其实更多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我们信息输入的真正问题,其实并不是信息过多,而是过杂。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不是靠什么都“看”来变聪明的,就好比一个健身达人,(在锻炼之外)绝不可能是靠什么都吃或暴饮暴食才变的满身强健肌肉一样。
“知识”到“智慧”的迁跃
从DIKW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能提升我们(技能、思维)的知识层级部分,是从知识到智慧的质变过程。而从知识到智慧,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提问/对质,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抽象和持续地抽丝剥茧,直到把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剖析出来。这种思维过程,一定是有压力的。就如同练肌肉一样,想要取得更快速的进步,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得做到每次都练到力竭的程度才行。
信息的“提取”质量,决定了知识与智慧的质量
在人生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如何去做出一个选择或判断、在生活工作中如何去选择自己的目标、如何为你的目标努力,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收集、处理、内化,用它解决问题、输出的过程。想要最终的输出结果好,相当重要的,就是在信息输入口严格把关,并且光这样还不够,还得得当处理才行。
如何破?——先明确目标
“如何去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结合前面所说,我想先做好第一步,即先明确想要学的知识目标,其他的之后再说。
1. 梳理自己的知识来源结构
如前所说,我们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信息输入太过于混杂。那么为什么会混杂?就是因为没有对自己的需求做一个很好的梳理。作为学习者,我们只有梳理了自己当下的知识结构,理清自己有什么需求,去挖掘我们希望自己最终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去给自己选择更合适的高质量信息。比如下图是我自己的梳理:
2. 确定自己的最终知识体系蓝图
世界的知识有“那么多”,但其实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只需真正地掌握“那么少”,便已足够终生受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可以想成是一部车,这个车子有何特征,擅长走什么样的道理,能走多远,会划出怎样的轨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认真持续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阶段性地确定中期知识体系,然后据此去试错和调整。
3. 筛选必要的高质量信息
没有最好的知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知识。OS知识管理提出了2个原则:少而精、最贴合自己的需求。就好比读书,抱着“一年读100本甚至300本”的美好期望,然后却是囫囵吞枣、读完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其实并比不上慢慢真正地把一本好书进行充分咀嚼消化吸收。只对一本书的深入理解和完全吸收,对你学习和工作发展的贡献,对你成长的贡献,会远超过你走马观灯地每年看那么几百本书(当然,已经达到此等级的高手不在此讨论列)。
落实到实践,就是选择好的工具,对自己的所有知识来源,做一个统一且高效的入口,将我们的全部信息,在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前,先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印象笔记)。
写在最后
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系统性的学习;越是浅尝辄止的时代,越需要深度的思考。搭建一个统一信息入口的学习体系,形成“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的学习闭环,我会更多地去实践这种学习之道,希望能让自己的知识框架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