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王老师: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
第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
王老师: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
照您这么上,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回到《枫桥夜泊》,“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边界和底线就是“以诗解诗”。以诗解诗才能够理解诗的内涵和意境。什么叫做“以诗解诗”?第一个诗指诗性诗味,第二个诗指诗歌本身。古典诗词中“江枫”这个意象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呢? 整首诗的情绪意像和基调是什么呢?愁眠、愁绪满怀。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大量的意象在写愁。愁不能自己跳出来说,而通过诗歌的文学意像来说。比如月落,霜天、星星点点彰显的都是愁绪。
一、枫树钟声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 明月、夕阳、大雁、游鱼、芳草、枫树
张继之前之后都有人写枫树,如下图
白居易笔下的枫叶表现的是内心落寞的感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里的青枫也绝非简单的一种所谓的自然现象,其实寄托着的是作者的那种万古惆怅的心情。再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这里有什么,这里有枫林,那么这里的枫林仅仅指自然的景象吗?其实寄托的是杜甫的惆怅、肃杀、寂寞。
凡是跟枫树枫林枫叶有关的意象,在这些诗人的诗当中都和愁绪忧心联系在一起。再回头看《枫桥夜泊》,整首诗在渲染一种愁绪的心情,月落、霜天、渔火、江枫都是愁,和前几位诗人所表达的所刻画的所渲染的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诗人内在的一种愁绪的心情,这就叫以诗解诗。只有以诗解诗,才能真正进入到诗的意境,才能够真正感受领悟到诗人独特的情。
这首诗指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首诗写到了另一种意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回到时间的长河中去:
陈小奇《涛声依旧》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高启《泊枫桥》
陆游《宿枫桥》
有在张继之前的也有张继之后的,但没有人像张继写得这么深入人心。夜半钟声就是这样的知冷知热,充满款款深情。没有说破自己的心情,寺庙的钟声有特定的含义,希望听到钟声的人都能够解脱自在。愁眠就是张继的烦恼,钟声就是了断烦恼的菩提。这样的解读成了中国文化的知音、张继的知音。
二、知音文化《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成了知音意义上的文化。
不理解:祭拜怀念就可以了,为什么伯牙要破琴绝弦,终声不复鼓?
为什么显性符号的知音文化必须得是高山流水?不能是杨柳白云、清风明月?因为文化的背后还有文化。
1.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不是海拔的高度,而是文化的高度。泰山五岳独尊。古代的帝王登基要爬到泰山最高顶昭告天下。因此孔子曰:登泰山而晓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钟子期所听懂的就是伯牙像高山一样高远的志向。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钟子期所听懂的就是伯牙像流水一样辽远的志向、生命的境界。
这就是文化背后的文化。知音难觅,回到时间的长河中去,就不难理解伯牙的做法。知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高贵的精神生活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