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是我们熟悉的道家称谓,其实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所谓真人就是能够顺应自然,达到“天与人不相胜”的状态,完全按照自己的天性来生活。通过抛弃那些对人有所限制的物、德、知,我们成为最真实的自己,精神也获到极大的自由。
《大宗师》是庄子内篇的第六篇,前一半讲出世,人能够做到了了生死,才可以入世做人做事,后一半说明拿孔夫子当例子说明儒者,一个知识分子,如何才能脱离世俗规则,回归到道,做一个真实的人。
谁是大宗师?“大宗师”的本意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什么是道?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得道之人,不觉得活着很痛苦,但对死也无所谓,死和生均非人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著名的典故“相濡以沫”也出自《大宗师》,‘’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看上去那么美,但是换个思路,“相濡以沫”的鱼儿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在江湖之中畅游。一切以自然而然为最高境界,看起来很美的故事,却不符合道。
那么何谓真人?“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逆”就是迎,“寡”就是少。“不逆寡”就是顺其自然。什么叫做“不雄成”?雄是英雄,自己觉得了不起,你看,我比你行吧!我就了不起,我就成功,这就是机心,用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一切的成功很自然,没有成功与失败的感觉。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一个了解道的人,就知道疲劳一定要休息、要睡觉;睡足了一定要清醒。等于自然界的天地一样,白天过完一定是黑夜,春天过了一定是秋天等等。换句话说,我们的知识学问,得来之后,有时是非常可笑的。反而成为自己生活的障碍。人类的知识学问,应该是回转来找自己所不知的;我们所不知的是生命的本源。
冯友兰先生说:“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
这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悲观的认为庄子是表达只能安命的无奈,换种积极的解读,积极也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连生死都能看淡,人世间还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取消而非要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