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清清
01
有次,我说到欣赏对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性。朋友有点迷茫:“我觉得欣赏这招不适用在我家孩子身上。”出于好奇,我让她讲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朋友陷入了回忆:那天一家人吃火锅,八岁的孩子对虾和鱿鱼很感兴趣,所以他拿着两只虾在手里玩。同时用筷子夹着一只虾,一半放在火锅里,一半露在外面,说要煮出一只半生不熟的虾。这时外婆用筷子夹食物,不小心碰到他的虾了,虾整个掉进了火锅里。他很生气,朝着外婆大喊大叫:“你把我的虾弄掉了,赔我虾。”很没有礼貌也很大声,我帮他一边找虾,一边跟他说:“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安静的吃饭,大家都会觉得你很绅士哦。”他就生气地说:“别跟我来这套。”
朋友无奈地告诉我,她已经在欣赏孩子了,结果还不是不欢而散?
02
朋友的分享,让我想起了自己家中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天早上,爷爷专门外出给八岁的女儿咪咪打包了一份肠粉回来给她做早餐。她打开一看,马上就生气了:“爷爷,肠粉里怎么有青菜?我不是说了,我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要吗?还有,酱油也不是我要的这种!”那口吻和语气,我和爸爸听了心里都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可以猜想到爷爷是什么感受。
这两个案例故事的类似点在于,孩子都生气了,而且大声地对家里的老人呼呼喝喝。然后,我们就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孩子激怒。
所以,在引导孩子的行为之前,必须要处理的是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已经被孩子的行为所激怒了。我们愤怒、担心、内疚、自责,甚至还有怀疑和感觉很丢脸。孩子怎么可以这么不懂得感恩呢?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长辈说话呢?这孩子是我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吗?
我们回到孩子的视角,一起来看看孩子的行为和感受。当他的期待没有被完全满足时,他感觉很生气。我觉得这是孩子在施展“本我”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动物性的一面。当他觉得好就笑,觉得不好就骂。
为什么心智成熟的大人可以掌控行为?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强化了“超我”的部分,也就是社会性的那面。我们越来越知道,要融入社会就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行为就要符合社会准则的要求。比如,尊重别人、重视合作。再比如,察言观色,在合适的场景做合适的事情。
03
孩子的行为的确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时,更需要我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奏效。
我猜其实朋友也知道,那会孩子正处在负面情绪状态中。从结果看来,彼时用欣赏的方法是无效的。
为什么无效呢?因为,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在我们课堂上,经常有一句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妈妈的做法是,直接处理事情了。所以孩子会更加生气,甚至希望妈妈闭口。
那么,更好的处理方法,可以是怎样的呢?回到我的案例故事。当时,我当场没有说什么。一来,我需要时空来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也非常适用在自己身上。二来,孩子的行为,也不是这一会半会就能骂好的。
一个小时后,趁着和她一起玩得开心时,我问她:“今天爷爷买的肠粉有青菜,你是不是很生气?”她点头。“妈妈理解你不喜欢肠粉里有青菜。同时,妈妈听到你那样和爷爷说话,妈妈觉得很生气、也很担心。如果你是爷爷,下次你还会愿意帮忙买肠粉吗?”女儿想也没想,果断地回答我:“不愿意。”“爷爷那么辛苦帮你买肠粉,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爷爷,而不是大声地骂爷爷?”女儿再次点了点头。我相信,这番话,放在早上那会说出来,一定没有这种效果。
中午吃午饭时,我故意再次提起这件事情,并引导她向爷爷说了谢谢。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她还是不太好意思表达对爷爷的歉意。当然,通过这个事情,我相信她是有所学习和成长的。
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理,性格的改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会有效果的。我们都很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讲道理的人。同时,孩子有些行为的确不如我们所愿。这就更需要我们用耐心、用智慧去引导。
04
在孩子煮虾的这个案例故事中,如果妈妈没有被孩子激怒,那可以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外婆不小心把你的虾碰倒了,你很生气,是不是?你是有权利表达你的生气,但是要用合适的方式。刚才你对外婆的行为,妈妈很担心外婆会难过。当然,是外婆不小心碰倒了你的虾,如果外婆向你道歉,你是不是也愿意向外婆道歉?”
此时,如果外婆愿意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孩子就会良知升起,愿意主动也向外婆道歉的。再接下来,再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既让自己舒服,又能让对方明白这是我的边界。这样的处理模式经历多了,孩子就会形成一套既能表达自己、又能尊重别人的社交模式。
(本文图片来源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