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参加一个敬老院关爱老人的公益活动,遇到这样一对母女。妈妈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一方面是学校有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妈妈想让女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多接触社会,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想法是不错的,只是女儿全程面无表情,目光始终看向斜上方60度,几乎没有说任何超过2个字的话。
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和这位妈妈交流起来,女儿就在旁边听着。负责人又热心的把我介绍给这位妈妈,说这是一名心理老师,你们可以交流一下。我看着身边这个全程冷脸的少女,问妈妈:出来参加活动之前,有和女儿商量过吗?她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妈妈说沟通过的,她愿意的。继续交流中,妈妈又谈及自己在家庭中和女儿的沟通还是挺好的,自己也有意识的看很多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在外面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喜欢对孩子指责控制之类。这位妈妈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只不过她每说一个情况,孩子就在旁边发出“切”的声音,或者是翻着白眼低声嘀咕,一副不屑和不满的表情。
和这位妈妈的交流过程中,我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内心涌起一股愤怒的情绪。我很想对她说:你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你看不到你的女儿满脸的不情愿和不快乐吗?
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我依然时不时的想起这位妈妈,我把她定义为“视障”妈妈。
今天上午,我买了点蔬菜送去我妈妈家里,妈妈就在厨房忙活起来。过了一会儿,厨房就传来我妈妈的声音:这样的苋菜你以后不要买,你没看到那些叶子都有点烂了吗?这个豆芽也是的,不新鲜了,你看看这个尖角上面都软了。我走到水池那里一看,果然啊,这么不新鲜的蔬菜,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不也是一位“视障”的妈妈吗?我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妈妈一样,我们的眼睛视力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我们都缺乏一种“辨识力”。前者缺乏的是对于情绪的辨识力,而我缺乏的是对于生命力的辨识力。我们都是一类人。
张德芬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不断地上演着各种剧情,最终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关键就要看我们的觉察有没有到位。从此以后,我只要想起这位妈妈,就想到自己,从而不断的提醒自己去觉察。再也不要做这样的“视障”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