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学第一张表格终于整理打印完成,明天开始着手第二张表格了。
新课不断开启,每天就在学习、复习、预习、整理中度过。晚上躺在床上,想着白天在书房认真学习的那股劲头,心里暖暖的,一种全新的体验,它来自内心的富足和充实。
表姐学医的,她说识别骨骼时,为了能尽快记住和辨别众多的名称及位置,晚上她抱着骷髅头睡觉,手摸到哪块骨头马上知道它是谁住哪儿。
儿子独自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曾经那个看似不太会照顾自己、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不见了,变成了一个会管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情绪平和、懂得感恩的幽默学霸。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小惊喜,仔细剖析,它们都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个体都比较独立、有明确的目标、完善的自尊体系、自信以及责任感等。
“潜力”的存在已经为大家所认同,很多人嘴上不断说着“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而双手依旧抱着孩子不放,心里的“不相信”一览无遗,千万遍铿锵有力的“相信”也抵不过轻轻的放手来得真诚。
放手,就真的那么难吗?我觉得这里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对父母尤其母亲的依恋,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为了能够诠释得更清晰,我先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两种东西:存在感和价值感,在离婚之前,我只在家庭这个极小的范围里寻找自身的存在感、安全感和价值感,因为无法从婚姻里获得爱,自然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孩子身上,让自己拥有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本质上来说这也是爱。只是这种爱的空间太小了,无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心灵成长空间,没有了界限,更令亲子间的交流沟通受阻,紧张、不安、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孩子的心灵停留在原地徘徊停滞不前。这也就让放手成为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现在再来谈谈第一个问题,80、90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是家庭里的独子,如此一来,一个孩子其实可以说拥有了三个妈妈:自己的亲妈、外婆、奶奶,因此孩子缺爱的这种说法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只是一个幼小的心灵要同时满足三个人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孩子会感受到其实他一直留在妈妈们的视线内,于是他努力去成就大家照顾者的角色,这是孩子爱的表达,“孝”的体现,他又怎会忍心割断这种爱的联结呢!
如此看来,放手的确不似喊句口号那么简单,但这对孩子的成长又是非常重要的。
当初我是含泪送小雏鹰独自出国留学,今天迎回来一个令我自豪的小雄鹰,“当初你如何舍得的”,“当初你挺狠心的”,不舍得不狠心无法让孩子成长,也就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很难独立订制明确的目标,很难建立完善的自尊体系,很难获得自信,很难拥有责任感等。放手,同样是爱,更高层次的爱。
放手,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收获腾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