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与成长
学到”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个句子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是比喻句,当他们读到“柳树的枝条像小姑娘的长头发。”学生就知道了这个也是比喻句。所以,他们就认为只要有“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形成了一个认识比喻喻句的图式。这个过程被称为同化。当他们把“我长得像妈妈”也定为比喻句时,老师告诉他们这个不是比喻句,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或不平衡,当老师给他们解释清楚了:虽然这个句子中有“像”字,但是“我”和“妈妈”都是人类。也就是本体和喻体都是同类的句子不属于比喻句。这时他们会改变已有的图式来更好地理解新经验。原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不光是看他有没有“像”字,还要看这两个事物是不是同类。让他们有的新的图式。这时,他们能成功地通过顺应达到平衡。在这里产生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反复交替中成长的。只有当认知产生不平衡时,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经常让自己或者引导学生在同化与顺应之间达到不平衡与平衡,从而不断地成长。
今天晚上听了郝院长的讲座《中小学普通教师如何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在管理学生和教学上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如果不进行专业化学习,就会受到原有图式的影响,没有冲突与不平衡,久而久之,对教学就会形成“用萝卜汤炖萝卜——没味儿”。那么专业化学习,是要我们对专业的书籍进行啃读。啃读就是要把每一点知识读懂,读透。读不懂的,可以查阅资料,因此要读同系列的书籍。前段时间,我在读《发展心理学》第三版中,读到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时,我理解不了,(因为这本书以理论为主,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我,读起来有难度。)于是我就翻阅了《发展心理学》第九版。这本书的第6章就主要写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从这些详细的描述与案例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有的新的认识。通过啃读,把知识内化,方能达到提取知识的自动化。象棋高手,能同时赢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大脑中早有了有意义的模块,他对所以棋局进行的是结构化的分析。因此在对弈的时候,他的大脑能产生自动化提取。
啃读是输入的过程,还要进行输出,输出的过程通过思考、研究,把知识内化。这个过程就像牛吃草,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草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让所有的草都能消化,同时回味草的清香。
教师有了对专业知识的“反刍”,就能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青蛙能考虑到鱼的认知经验,对牛的解释不只是口头阐述,还利用绘画的过程展现出来,那么鱼就不会通过刻板印象把牛想象成鱼头鱼尾牛身子的怪物了。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课堂上注意的焦点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引导,而不是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老师或者同伴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