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参加了MBA预面试,前一晚自我的思想矛盾比当天进行中时紧张N倍。甚至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想是否干脆放弃吧,没错,我总是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以“反正没有结果的,不如就这样放弃吧。”为理由,让自己一次次的躲到舒适区里,逃离可能面对的失败和种种。
好在最终,“现在即是未来,何时起步都不晚。”这句土的掉渣却又字字在理的话把我从自我纠结中唤醒,还是收拾收拾,出发吧。
在车上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工作的时候出差早起就可以?早起开会就可以?唯独到了关乎到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时刻,却要说个“不”,难道我就如此奴性嘛?这么不把自己的事当回事。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什么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这辈子就这么平庸下去了?”。高票回答竟无一例外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工作的不满、对现状的抱怨,可人到中年上下有担子,不敢轻易变动,只能庸碌下去,可以预想到未来的几十年也将如此。
前阵子朋友圈刷屏的文章:“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回到家后,会坐在车里发呆” 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车里的才是自己,上了楼回了家,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唯独不再是自己了。通常我们对个体的描述,是能够独立设定对象的单个生物个体。也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体。而如今,我早就不纯粹是单纯的我了。
回到预面试这件事,想到上述的种种,我便不再犹豫了,当年高考的时候,就害怕失败,放弃了复读,这件事我一直非常非常后悔,当然我对谁也没表达过这种心情,也很难表达。
整个面试的流程、体验其实是很规范的,也与我对财大商学院的印象很一致。特别提一下他们的品牌总监冯达老师,职业素养非常好,那么早开始准备一天的事项,妆容衣着丝毫不懈怠,非得挑刺的话,可能她的松糕底凉鞋略不匹配,然而这完全不影响她会成为我选择财大的一大原因。
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面试了,果然和晚上临时抱佛脚查到的问题接近:
1. 自我介绍——我没有很好的准备,事实证明当场空白
2. 5分钟的主题演讲,我抽到的题目其实很哲学范畴,按理说很适合我,也没有发挥好,这个我会另外写一篇,好好梳理我的思路;
3. 英文介绍——我很“个性”的直接pass了,哎。
4. 组面——自认为发挥正常,但小组没有分工,也陷进了常规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整个面试是熬过去的吧... ...其实可以不用报班,但事先充分的书面准备、中英文材料,以及比较广发的时事新闻涉猎、主题演讲演练,结构化面试和一些市场工具模型的运用真的需要充分准备。
最后,快走的时候遇到一个同组同学,竟表达了对财大的不屑,对复旦的运筹帷幄,我看着他的表情,联想到刚才组面时候他的发言,心想: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不论什么学历、背景、层级,人的自私本性真是丝毫不变的。
而整个面试的过程,也验证了一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