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作为一项为学生“打底”的工程,读书能使学生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因此,人教版教材附录中有专门的名著导读,每册书推荐2-3本名著,但,学生和老师真正阅读整本书的有多少比例呢?真的不好说。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名著阅读已经从附录中提到了正文地位置,不仅正儿八经的放到了教材中重要的位置,而且真正成了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真正体现‘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
温儒敏老先生还说,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教师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看来,部编教材对名著阅读动真格了。那么,如何有效做好部编教材的名著阅读工作?对于习惯于走老路的语文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又势在必行。
县教研室郑标语文名师工作室顺时而动,10月20日在太和六中举办了一次全县范围的“太和县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讨会”,有李帮启老师现场执教《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课,我被指定作为评课的主评人,还有倪邱刘维刚老师和三塔韩永华老师做了名著阅读指导方面的微报告,县教研室副主任兼太和县教育学会会长李磊主任,语文教研员郑标主任也分别做了名著阅读方面的引领和建议。这次会议对全县的语文老师应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老师们对名著阅读有了一些思考和反思。
作为主评,我怎么去评名著阅读课?说句实话,名著阅读这方面我做的不好,虽然比之前人教版做得好一些,但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让我评课,怎么评呢?我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渐渐有了一些想法。
名著阅读课,课型的确定是关键。
名著阅读课,应该有哪些课型呢?名著阅读课应该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推进学生阅读的质量”为目的的以某部或是某些名著为课堂阅读载体的一种课堂形式。因为是读整本书,阅读量比较大。我们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在课堂上对每句话都进行条分缕析,也不能像自读课文那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分析课文。
一位语文同仁,曾经这样定位名著阅读课的课型:荐读课,推荐某书给学生阅读的课;导读课(或称引读课),引导学生阅读的课;赏评课,欣赏评析的课;交流课,重在交流阅读体会收获。这些课的定位依据就在于到底是要带着学生干什么。荐读,重在一个“荐”上,即解决“为什么要推荐”“推荐哪些内容”,看看那些新书的推荐语,就当理解这个“荐”的主旨是什么。导读,自然就重在一个“导”上,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从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去读?这是首要。赏读,重在一个“赏”上,赏什么?怎么赏?这才是课堂中心。交流,自然就是要组织学生交流,那交流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交流,就是老师要着力思考的了。
个人认为,考虑到了课堂时间的问题,这四种名著阅读课型可以简化融合,分为两种课型即可:第一种,推荐导读课。这种课型放在名著阅读之前,以教师引导为主。这种课型起到推荐阅读的作用,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还要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指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读书方法。
第二种课型,分享交流课。这种课型放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后,以学生的分享交流为主,教师只要点拨纠偏即可。这种课型重点让学生分享收获、感悟、心得,交流困惑、疑虑等。
当然,如果语文课时间比较充足,也可以安排纯阅读的名著阅读课。老师和学生都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走进名著里,课堂只有安静的读书,下课前五分钟左右同学之间简单交流一下刚才的阅读体验,及收获、感悟等。
课堂定位明确了,课堂内容才可以确定下来,根据内容再明确课堂的思路。三者之间是一脉相随顺承关联的关系。厘清了这一点,课才可以主线明确、内容清晰、紧凑有效。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对名著阅读课,做到用心研究、精心设计、耐心点拨,上好名著阅读课不是难题。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坐拥名著,可洞窗八面,会千古人,知天下事,观五洲奇景,看异域风情。我希望我们语文老师们一起努力,让孩子们爱上名著,爱上阅读。
名著阅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