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痴学、苦读。儿时穷就借书来抄写,好借好还不管酷暑严寒。谦恭求教,遇训斥则更加谦恭,等息怒时再问。拜师过程快挂了都不放弃。学习时不理会同学是否是富二代官二代,吃穿如何奢华,不虚荣依旧专心求学。
刘基:专一。技能太多就很难精,考虑太多就很难下决定。
方孝孺:思辨、朗读。疑而能辨,才算会学习。别管他人人品怎么样,找其优点学。
薛瑄:记笔记,朗读,深究。读书读到豁然开朗或灵光一闪,马上记录。读的一字一句都要知道其实理,而非空言。提倡晨读、静读,重视字义词义及出处、用法。
夏尚朴:专一,好问,观察。读书要实践,要参考相关历史背景及对比当下。
陈献章:善疑。疑问是觉悟的先决条件。
胡居仁:熟读。读书贵在熟练,思考贵在专精。
祝允明:学贵在坚持、反复,又贵在创新、突破。反复是创新的基础。
桑悦:读古今名人著作,然后穿越进去,或为圣人弟子,或为贤人之友,或为乱臣士师(监狱长),或为……
罗钦顺:读古书实在字词不通就跳过吧,时间又长,再乱简化,谁又知道到底是“返璞”还是“返朴”呢。
贺软:读书要想得到大义,就要不纠结琐碎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就是评论啦注释啦水煮啦什么的)。
王守仁:这位是高人,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所谓格物就是穷究其理。学习,有疑才能有问、有思,有思才能有辨,有辨才能有切实地实行。读书要专精,不专就不能精,不精就不明。要在思想上用功,只要心里明白,哪怕有些字词不通,书也会融会贯通。
杨天祥:读书再多,你能都用上吗?精兵三千,足敌赢卒百万!
薛侃:读书应以心为主,书为奴!
王畿[ji1]:读书要跟吃饭一样,吸收精华,把废物拉出去。
唐顺之:读书要以《易》、《诗》、《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为先,然后再看点历史什么的。
陆树声:这哥们信佛地,说读书须寻出书中眼目始得,佛家所谓人天法眼是也。就是说读书不仅要能看见事实,还得看清来龙去脉,介入事物根本,并造成事物改变。我乐个去……
杨继盛:读书看到好的就下决心以后要这么做,看到坏的就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
杨慎:陶渊明说读书说不求甚解就不求甚解啊?我不信于是开始找资料论证……人不可不学啊,但别老好为人师,沉迷于瞎解释前人言论而不悟。
胡应麟:读书的大患就是,好指责古人。读书有不明白的地方,多方参考相关资料,再找人讨论讨论。
何伦:熟读、朗读。读书略有疑惑,当马上变成质问。
屠羲时:读书要整容,定心,看字,断句(加标点,但在书上都有),慢读,务必字字分晓,眼睛不要看别处,不要手里摆弄玩具。要读一定遍数,就算没读到遍数就会背了,也要读满之前设定的遍数。
吕坤:讲道理的书全都要读,事务(做具体事儿的,如技术技能书或说明书)的书要多读,文章(这个不是很理解,我想大概是指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书要少读,闲杂书不读,邪书拿去烧了。
史典:你想从书中得到什么,你就能从书中得到什么。视觉过滤类似心里学上的色彩浴,就是出门前往死了想红色红色红色,结果你出门发现你今天遇到的红色事物特别多。
陈继儒:阅读控,一天不读书就睡不着觉那伙的。
高攀龙:又是一个把读书比做吃饭的人,多吃多拉。
李贽:重视疑。认为破疑就是悟。
吴默: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实在破不了疑就放个三月五月再破再悟。
袁宗道: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或自己认同的观点就是「是」,而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就是「非」。
谭元春:好读就读,不好读就放弃,说明你有病!
孙矿:人家发表评论时,发言稿都写好了。我们评论时腹稿都没有呢,仅以主观激情就回车了。
陶奭龄[奭shi4/盛大、红、怒、消散]:读书如只博不精,就像交广酒肉朋友一样,一动真格的人就跑了完全没用。
张溥:抄书,朗诵一过,烧了再抄,如此反复六七遍……
黄淳耀:循序,渐进。你把一件事做绝了,其他事儿就可以类推了,读书也一样。看书贪多,可作事求快,都不行。贪多则不精,作事快则多误。闲事少思,闲言少说,闲人少接,闲地少去,闲书少看,闲文少作,若能如此,天天闲着也好。
陈士奇:读书眼要贼,到处看,各种看,看各种。心要俭,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洪应明:只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啦,山水啦,社会啦),只以迹用,不以神用,怎么能得到读书的乐趣呢?
方以智:读书太乐则漫,太苦则涩,什么读百遍,不求甚解,每事一过,开卷有益,重览兴深,都有其不利的一面。怎么办?就是在读一本书时,找另一本伴读以对冲相应的缺点。
释祩宠:读书是一个传承到突破的过程,不能还没承呢就想着突破,看一本书先把作者贬斥一顿。
释成葵:不想无知,又不想被字句所扰,就只好不求甚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