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处在权威的位置上,而你又想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该怎么做呢?
先给你分享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在她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当时的她觉得自己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在言语上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还里是比较苛刻的。这样的情况让她担心,儿子会在他们两人这里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找到一个由衷喜欢她儿子的保姆。
果然,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
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所以,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期待,但你在潜意识里传递给他的却是负面的期待。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你可以问问自己,在你作为权威的那些环境里,你是怎么期待别人的?
如果你发不出积极的期待,那么你真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被自恋给裹胁了。
同样的,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发不出积极的期待,那你也可以观察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
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
积极的语言框架支持积极感受,积极的感受促动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语言框架制造消极的感受,消极的感受抑制行动力。
“虽然”换框法
任何好的方法都是给使用它的人提供的,所以希望你不但要知道它还要把它运用到你的生活中。
这个方法对于那些惯于使用“但是”的人特别有用。
例如:
我今天很开心,但是明天有一大堆事情要做。
我今天很开心,虽然明天有一大推事情要做。
总结:
1、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到对方积极的期待。
2、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3.积极的语言框架支持积极感受,积极的感受促动积极的行为。“虽然”换框法对于那些惯于使用“但是”的人特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