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他们很少会真正鼓励、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试图以此逼迫孩子变得卓越。他们多数人会失败,少数人就算表面上成功了,孩子果真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变得无比自卑。因为这些孩子还是体验到,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仍然是“你怎么这么差劲儿”。
其实,父母这么做时,他们没有觉知到,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体验到这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儿!”
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可以想象,代价是昂贵的。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三个命题:
(1)自恋,即做自己
(2)满足别人的期待;
(3)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的期待,体验到联结的深情。
用更简单的哲学语言来讲,即“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有全然的联结,那时我们彼此都可以被证明。
来自权威的过高期待,自然会带来压力。
积极期待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一“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而在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地信任你。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比如,我名字中的“红”,是来自父亲的梦。我出生后,他梦见自己在地里捡了一块红宝石,所以我的父母在潜意识深处,对我有着巨大的积极期待。
这种期待的确塑造了我,但同时也意味着,虽然他们从没有在意识上要求我去担负起振兴家庭的重担,但这的确成了我的重担。我在深度自我分析和找咨询师做治疗的时候,就觉知到了这个期待有多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