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偏感觉上很有“目的”性的,关于怎么维持关系的,方法论,以及以前人们一直进入的误区的不自知。
告诉着我们应该怎么维持人际关系,如果我的好朋友看到此文,喜鑫希望你不要把我想得那么坏啊。所以的感悟都是你们给我的啊,我依旧是那个一旦在你们面前就可以变得无比憨批,无比轻松的喜鑫。
人际关系度决定你的幸福度。
我们QQ,微信有那么多好友,可实际上你数一数,真正的好朋友又有多少个呢?
又,什么朋友才算“好朋友”呢?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曾经一起玩得特别友好的伙伴,今天又有多少个有过密集的联系?
我们变了?变得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我们最终将成为彼此的过客?
哦,我们的价值观变了?
前些天我一好朋友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特别令人深刻,她说:
今天如果你吃了一顿超级好吃的饭菜,想把这件开心的情绪分享给一位好朋友,你第一时间会想到谁?
如果你做了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你会把这件事分享给你生命中哪一位人?
如果你遇到不开心,遇到困难,你会分享给他(她)么?
又,为什么会是他(她)?,为什么只有他(她)?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多一些他(她)?
如果没有,我们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
爸爸,我今天又做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还赚了2000块钱呢,超级开心。
妈妈:你看,我今天新买的衣服,好看不?
当我们分享完这样的情绪,获得的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感觉怎么样?你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感觉?
因为人们的幸福度和人际关系度有着很大的联系。
被误解了的“概念”
在我身上的例子,在这之前有这么一句话,被误解: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优秀,自然有人靠近你。
这句话的逻辑是多么的紧密且无懈可击,连你也是这样想的,对不对?
当我们的价值大到一定程度时,自己也变得非常优秀,我们的价值也开始变大,这时候,我们的光环也越来越大,你的周围慢慢吸引了无数崇拜你的人,这时候你想:哇,丫的,我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了。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获得了这些光环,你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谁呢?谁是在为你真正的感到开心?去祝福你?他们分别是谁?为什么是他(她)?而不是另外一些人?这两者之间你到底是怎么区分的?
可见,享受你分享的人,不见得有多少个,你获得了光环,但你并不是那么幸福。
“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优秀,自然有人靠近你”,这句话本来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的理解上,往往我们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好,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去追求梦想,我们去努力变得优秀,我想获得更多好朋友。
我们一头扎进去,拼命去提升自己,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甚至包括平时与朋友们的简单交流都觉得像是浪费时间。
一旦有段时间感觉自己不被关注或得不到幸福感,于是又觉得:哦,我不够优秀,我继续干,让自己变得优秀.....(循环)
平时不烧香,用时没佛脚
“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优秀,自然有人靠近你”这话本没错,错就错在我们不会去平衡工作与关系层的那个节奏。
关于如何平衡我们的各种节奏,在我们公众号;大学活霸,“7天时间感知营”有过一门专门讲方法论的文章论述。
去看,把里面提到的“平衡圆”用上,最终我想说的话是:
人与人的了解是逐步深入的,人与人的感情是日久生情的,所以,与需要建立关联的人潜移默化的建立联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方面没有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只有该做不该做以及怎么做。
向认识很久的人但从未联系的人开口求助被同意的可能性有多大?答案是低于经常联系的人,甚至是低于初次见面的人。
原因很简单,既然认识了很久,说明有很多“机会”可以联系,但你一直不去联系或逢年过节连个问候都不发,至少说明你不在意对方。
用我兄弟的话说的意思是:兄弟们一起吃饭,你来不来是你的事,叫不叫是我的事。
所以:回复不回复是别人的态度,联系不联系是你的态度。
至于我们平时聊什么?话题很多,用你我之间觉得舒服的方式即可。
所以,并不是我们成为优秀的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多内在的东西,特别是人际关系层面,你不去联系,就变得从小学到大学那些曾经与你是好朋友的人,突变有一天你们见面,觉得陌生。
所以,用“平衡圆”去分配自己的时间资源,才是最酷的方法论。
写在后面:我是黎喜鑫,一直在路上,写成长方法论,如果可以,希望可以认识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