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离歌»体悟感动

      合上《在峡江的转弯处》后,一口气接续读完了《别离歌》,陈行甲老师的文字就像一根不断延伸的摄人心魂的魔线,不知不觉就把我栓进了他的讲述中。一种清澈的、流淌般的感觉贯通全身,不停的在内心深处和最柔软的地方引起着共鸣,再激荡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在心中不停的传播、回响,让人获得满满的正能量。真正被感动了,被书中的事例感动,被书中的文字感动。正如曾冰所言,他的文字十分淳朴,却是从他独特的观察和感触,形成的最容易触及人性的真实记录。他的文字,由他的从事公益事业的行为及其在行为中的感受、感知、感悟衍生出来,几乎没有想象力的加持。他在书中的讲述是一种世俗故事和心灵故事的混合体,他在用心灵故事中的美好平衡着世俗故事中不堪。他的文字既能让人悲伤流泪,又能开启人心人性。他寄情于普通人的苦难,奔赴的却是人间的美好。他沉浸在他下意识的博爱世界里,爱他所爱,家人、家乡、家乡人和那些需要关爱的人们。他用公益事业解决了很多人们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也同时为受助对象赋予了爱的人格、爱的价值取向,以及爱的能力,这带来的社会意义是巨大的,是具有衍生性、传递性和循环效应的。

      读此书,可以读公益。通过此书了解了儿童白血病兜底治疗项目“联爱工程”、儿童青少年心理关怀项目“知更鸟公益”、守护抗疫英雄家庭项目“传薪计划”等公益项目的立意,项目团队与受助人的共情理解、互相支撑,项目执行中社会支持的不可或缺;懂得了在细节处与“病魔”搏斗,在过程中与“反复”共处,在内心深处获得情理与规定的和解。

      读此书,可以读中国。书中所有的事例都发生在真实的中国社会背景,面对那些贫病交加的“落水者”,你会发现以一线城市想象全中国是不恰当的。北、上、广、深不是中国的完整缩影,面对底层民众的现实困难,你会发现任何的想当然都是肤浅的。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许多事情没有亲身经历,就不能有同等的认知。

      读此书,可以读命运的曲折。时机既失,只能生死离别;重锤落下,圆满顿成碎镜;山穷水尽,忽又心想事成。作者说“真实的人生比剧本跌宕起伏得多,沉郁和乐观交织,悲欣交集。”他希望以他真诚的记录,展现“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为那些在生死之间守住了生命尊严的普通人立传”。

      很喜欢陈老师儿子阿鱼写的那段话: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甚至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